#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守护这片森林

朱高华
2018-05-08
1568

            早上七点半出发,乘车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3个多小时,记者才到达这个距离局址84公里的哈达外站105瞭望塔。 
            刚到瞭望塔时,瞭望员吴忠岭正在山下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四周,看到有人来,吴忠岭显得格外的高兴,“终于有人来和我们说说话了。” 
            “我俩3月下旬就来到瞭望塔值班了,这不,我的大哥正在塔上瞭望,我在塔下瞭望。”吴忠岭说。 
            哈达外站瞭望塔位于图里河林业局生态功能区以西,西部与额尔古纳交界、东部毗邻根河林业局,南部、东部分别靠近图里河南沟林场、哈达林场,这里林缘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同时有大量的农业用地分布在山峦之间,防火形式极为严峻。 
            瞭望塔坐落在山顶之上,这里办公和生活设施相对简陋,住房面积只有不到16平米。每到防火期,吴忠岭和王金有两人都要坚守到防火期结束,才能撤离。从2009年至今,两人一起在这个塔上工作生活了已有9个年头。工作中,两人相互扶持、配合默契,早已互称兄弟。由于吴忠岭的腿前几天受了伤,现年56岁的王金有承担起了瞭望塔的大部分工作。 
            瞭望塔的食物和水非常的珍贵,如果不是防火紧要期,食物需要凌晨骑摩托去图里河采购,每次骑摩托来回都需要5个小时,如果到了防火紧要期,就得等车捎或者去农业点去要一些。“山上只能存放一些白菜、大头菜、鸡蛋这种能放住的食物,肉放不住,每次只能少买些。”相对于食品,这里的水更是珍贵。日常用水只能去2.5公里外的河套里去背,每次背40斤,两三天就要背一次水。“年纪大了,40斤水真的背不动,走一会腿就酸了。”王金有说。 
            “每一滴水都不能浪费,能省就省,都是先洗菜,再蒸馒头,然后用蒸完馒头的水洗手、洗衣服。洗完衣服后水还要存着。”王金有一边将用过的脏水倒进指定的炉灰桶里搅拌,然后倒入一旁的炉灰存放桶中。 
            由于山上食物储备相对充足,中午趁着没有风,王金有特意做了4道菜,记者很过意不去,但王金有摆摆手说:“家里来客人,还得做几个菜,虽然条件艰苦些,但难得有人在山上陪我们吃个饭。”“我大哥有二级厨师证,做饭好吃,一个白菜就能做出十来个样来。我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有这待遇。”吴忠岭笑着说。 
            吃饭的时候,两个人说了很多,“我们的工作就是勤看看、常上塔、细瞅瞅、准报告。”从参加工作至今,两人在哈达林场工作了3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熟悉。“在瞭望塔上,如果发现烟点,我们都能准确说出是哪个林班,对这里的熟悉的就好像自己的掌纹一样。”王金有说。 
            对于王金有和吴忠岭两个人来说,在山上,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但最难奈的就是寂寞,一台用了7年的收音机,成了2个人打发时间最好的工具,却只能收到2个广播信号,每天听腻了,两人就学习下文件,虽然手机能收到额尔古纳的信号,偶尔会有网络,但流量贵,两人根本舍不得用。“这里就我们俩,我们其实想家,我特别想才3岁的外孙女,想急眼了,就打个电话回去听听外孙女的声音。别看我哥话不多,他心里也想孙子,但工作不允许我们经常往山下跑。”吴忠岭说。 
            “天天盼着有人来,和我们说说话,哪怕是检查来的也好。过几天就好了,山下为我们重新订制了新的床铺、桌子、碗橱,这几天就能送上来,那时候我们这里又热闹了。”吴忠岭笑着说。“别人盼天晴,我们盼着下雨。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采访临近结束时,王金有对记者说:“春防结束后,我就退休了,可能再也回不到这里了,你能不能用你的相机给我俩在这里照个相,我留个纪念!”面对简单的要求,记者给他俩拍了多张照片,并约定等他下山后到我这里来取。
            像王金有、吴忠岭一样的防火瞭望员,他们放下油锯、斧头,拿起对讲机和望远镜,每天站在群山环抱的瞭望塔顶,时刻守护着这片森林的安全。( 赵兴祖)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