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 本网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米何妙子 朱高华 陈晓琳“252、252,听到回复。”
“252一切正常,一切正常。”
5月上旬,林区的风力有时达到5级以上,伴着阵阵松涛和呼啸的山风,馒头山与森林防火指挥部68公里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讲机进行着……
馒头山的汇报人是库都尔林业局瞭望塔塔长李喜平,“252”是他工作岗位的代号,每隔一个小时的汇报对于林区来说是一次次“捷报”,对于李喜平来说更是吃下一颗颗“定心丸”。
在库都尔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分布着12座防火瞭望塔,海拔1223米的馒头山是库都尔林区的最高峰,防火瞭望塔就建在峰顶,自1988年被分配到馒头山,李喜平在这里一坚守就是31年。
这是孤独的31年——每年有一半时间独守在山巅。
这是艰苦的31年——忍饥挨冻,吃冰饮雪,与兽为伴。
这是奉献的31年——不分昼夜,刻苦钻研,舍家保林。
人生能有几个31年?正是这份执着的坚守,让李喜平多次被林业局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林区第三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7年入选“内蒙古好人榜”。
今年54岁的李喜平,皮肤黝黑,两鬓斑白,身材消瘦,背有点驼,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刚参加工作他就被分配到了馒头山瞭望塔。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剩下4公里的山道,瞭望员需要背着给养爬上去。
“防火期刚开始时,冰雪还未融化,需要手脚并用,摸着爬着才能登上山顶。刚来的时候,塔房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住的是铁皮房,四处透风,寒冷彻骨。当初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1年。”李喜平微笑着说。
每年春秋两季的防火工作是林区守护绿色屏障的头等大事,李喜平和其他三位同事驻守在荒无人烟的馒头山上,担负着瞭望塔周边1000公顷林地的防火瞭望监测任务,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火点或烟点。
山上的塔员每隔一周换上来一个人,每人每次都得背着二三十公斤的粮食和蔬菜上山。初春时节,赶上下大雪,山上的雪有半尺多深,路不通,换班的塔员就无法上山,给养也就带不上去,土豆、白菜、洋葱等容易储存的菜就成为每次上山的必备菜品。除了饮食简单、单一,吃水难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山上的瞭望员。
初见李喜平时,他正准备背水上山,双肩挎着用棉布缝制的袋子,袋子里面装着20斤的塑料水桶。他弓着身,用脚尖压着地面艰难的向上走,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不住地往下流。山林静悄悄,除了风吹树枝发出“沙沙”的声音和上山人的喘息声,林间再无任何声音。当记者询问他身体是否吃的消时,他笑着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年轻的时候,背着50斤的桶上山都不觉得累,现在岁数大了,背着20斤的桶也要歇上几回。”
看似并不长的5公里,李喜平却要走上2个多小时,而这20斤的水只够塔员一天饮用,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需要用融化的雪水补给。
5月,盛开的兴安杜鹃装点着瞭望塔周边的风景,李喜平用手机记录着它们每天的变化。“你看,杜鹃花开得多漂亮,咱们林区生态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刚工作那会儿,山下的人工林刚栽种不久,都是小树,也很稀疏,根本看不到杜鹃花,现在放眼望去,已经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林子了,花也多了。”
生活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李喜平用双眼见证着林区数十载的变化,也用双脚践行着守护绿色家园的铮铮誓言。
瞭望塔下的一间彩钢瓦小房就是李喜平在大山里的“家”。“家”里只有一间厨房和一间包含睡觉、吃饭、工作等多用途的“多功能室”。房后背阴处有一个大坑,里面还有一些还未消融的冰雪,雪里夹杂着杂草和泥土。
李喜平笑着说:“这些雪可是我们的宝贝呀,是我们日常生活好几天的用水量呢!”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不禁觉得一个平凡人的伟大和淳朴。
一座瞭望塔,一部对讲机,一台望远镜,就是李喜平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火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目测火情的方位和距离上下不差200米,更让他骄傲和自豪的是,驻塔守望29年从未漏报过一次火情。这份成绩的取得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一个信念:必须把这片林子守护好!
每天清晨,李喜平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瞭望。他熟练地爬上24米高的瞭望塔,站在塔顶俯瞰周边广袤的森林,透过望远镜,沿山脉的走势,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仔细地巡视林内。塔身用铁皮包制,在风中摇晃发出滋滋的响声,站在通往塔顶的铁梯上,山间的大风吹得人站立困难,双手紧紧抓住栏杆,心有余悸的向下看,几近眩晕。多年从事瞭望工作的他,练就了一身的“好身手”,尽管年龄递增,但是手脚依旧敏捷。他时常打趣地说:“现在爬塔的速度都算慢的,我年轻的时候,爬塔一个来回才用2分钟。”
林区的春天是一个干燥、多风、多雷的季节,高塔上因海拔高时常大风肆虐,如果再遇雷电,蹬塔极其危险。遇到这样的天气,李喜平从来都是早晨上塔,晚上下塔,一站就是一小天。让他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5月14日的那天中午,风干物燥,有干雷频发。在塔上巡视时,他突然发现毕力格方向有烟柱,这一信号让他迅速作出判断:“起火了!”他立刻确定起火位置,及时向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报告了这一重大情况。他继续巡视,又发现附近有冒烟处,随即报告了新情况。林业局防火指挥部迅速组织各快速扑火队赶往火场进行扑救,在第一时间内将雷击火全部扑灭,避免了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光自己本领过硬不行,每个瞭望员都要本领过硬才行。与他一起共事13年的同事宋占林说:“李喜平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经验,每当有新的塔员上山,他都要手把手的教他们看地图,看实地,如何判断起火点。”让每一位瞭望员熟悉瞭望工作是他的职责和使命,也让他在山下休息的时候能更加安心一些。
工作环境的艰苦他们不怕,难耐的是生活的寂寞与孤独。白天在塔顶守望着空旷的山野,晚上在漆黑的小屋里望着窗外的星空,耳畔只有阵阵的松涛声。想家的时候,只能看看手机中家人的照片。李喜平坦言,面对孩子、妻子,他照顾的很少,内心充满了愧疚,但面对职责、使命,他问心无愧。他的不平凡源于平凡,源于他对平凡工作的坚守……
李喜平从小在林区长大,父亲是一位老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在一代代务林人的传承中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