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绰尔绰源转型发展调研行
■ 本网记者 周林 刘轶欧 凌鹤闻 见习记者 李鹏飞
初夏时节的林区,山岭点翠,万木葱茏,一派蓬勃气象。走进绰源、绰尔林业局,更是感受到,职工群众在匆匆的步履中体现出的谋发展的激情。
2015年4月,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几十年来林区职工习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产生的辐射效应,让林区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习惯,也发生相应改变。
林区人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有人疑虑“山重水复疑无路”?
寻路山林“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惯斧头锯的林业职工,开始了从“砍树人”向“看树人”的转型。随着轰隆的油锯声的消逝,林区的发展也开始了变革性的转型。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正式挂牌。林区站上新起点,转型发展催人急。
心有山林天地宽。林区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扬绿水青山之长,借冰天雪地之势,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在茫茫山林间演绎着绿色发展、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
绰尔、绰源林业局的转型发展探索,便是一个缩影。
林药间作,林下经济的“潜力股”
林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就达300多种。在中国中药材的版图上,这里是唯一没有被大面积破坏的天然中药材的家园。独特的地理气候,让中药材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良品质。更令人欣喜的是,林区拥有大量的适植中药材的林地,蕴藏着发展中药产业的有利条件。
中草药种植具有周期性,或许不会立竿见影收到效益,但是中草药产业的长期效益非常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绰源林业局党政一班人,看准了中草药的商机和远景,果断决策,采取林药间作模式,发展中草药产业。
林药间作即是在林间空地植树,在树行中间种植中草药。林间空气湿润,林地土质肥沃,水源充沛,适合中草药生长。药材一般喜阴,林木犹如遮阳伞恰好为药材撑起一片绿荫;在为药材除草、松土过程中,又为抚育幼林,促进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者相得益彰。
早在2009年,绰源林业局就从安徽亳州引进白芍,在翠岭林场成功试种了200亩,点燃了绰源人种植中草药的热情。2011年林业局派出考察组,远赴大庆、加格达奇、伊春、四平、赤峰、亳州、安国等地学习考察,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种植经验。根据考察情况,结合林业局实际,他们驯化种植麻叶返魂草55亩计15万株,作为采种基地。为了寻找更多适合培育的中草药,他们对本局乡土药材赤芍、黄芪、白鲜皮、防风、桔梗、升麻等品种进行试种,最终选择了赤芍、返魂草、黄芪3个品种,目前种植芍药700余亩、黄芪80亩、返魂草270余亩。赤芍生长周期为5年,每亩产值4.5万元左右。返魂草生长周期为8年,第三年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每亩产值2800元左右。
赤芍种植取得成功,吸引了上级机关和研究机构的目光。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在绰源建立了赤芍种子种苗基地,开展良种繁育。自治区中医药局给予资金扶持,已拨款28万。国家林业局拨款100万元,用于赤芍、返魂草项目推广。管理局也拨款50万元,给予支持。2017年,国家科技部对野生芍药驯化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
金莲花是林区的一种珍贵中药材,保护好种子资源意义非凡。2017年7月,正当金莲花灿烂盛开的时节,绰源局对育林林场亚木丝沟的金莲花进行封沟管护,面积达1万余亩,派人24小时值守。
种药伊始,习惯于木材生产和森林经营的林业职工,对发展林药间作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为了打消职工的顾虑,林业局将林药间作列为家庭经济扶持项目,对参与的家庭经济户重点帮扶,提供林地无偿使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帮助提供无息贷款,开展技术培训,刻录教学光盘,编印《林药间作知识宣传手册》。
林业局领导带头示范,更让职工心中有了底。林业局副局长戚庆辉主动请缨,带头发展中草药产业。他与亲友共同集资投入50余万元,种植中草药70亩。戚庆辉认为,林业职工过去一直从事木材生产,对林药间作这样的新事物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职工群众才能放心参与。林业局领导的示范效应迅速扩散,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快步跟进。贮木场主任陈振义、党总支书记廉德超分别种植返魂草150亩。育林林场主任孙连春种植赤芍80亩。苏格河林场主任高振江拿出自己的钱,支持职工高豪杰和刘宪鹏驯化培育野生金莲花1万株,带动苏格河居民潘景怀、秦国权等48户居民种植芍药150亩、44万株。安徽药商曾以20万元的价格,收购潘景怀培育的10多亩芍药,但是他没舍得卖。因为他算了一笔账:在最佳收获期,每亩收益在2.5万-3万元。
与绰源林业局毗邻的绰尔林业局,依托中心苗圃发展苗木花卉培育。2017年为林业局提供云杉、樟子松、白桦、丁香、多季玫瑰绿化苗木9万余株,按市场价计算为林业局节约资金100余万元。立足长远发展,林业局对稠李子、山丁子、兴安杜鹃、野百合等当地珍稀植物和引进的薰衣草进行驯化培育。目前,已完全掌握培育技术。结合苗圃职工种植技术、经验较丰富的特点,林业局投入10万元,组织职工种植葡萄。为林业局南部3个气候相对温润的林场及局址种植户赠送了沙果、甜杏、李子等树苗。林业局各单位采取集资入股等方式发展林菌培育、林药间作、动物家畜养殖。2017年培植木耳菌约60万袋实现收入140余万元。塔尔气林场、中心苗圃等单位栽种赤芍420余亩、黄芪4亩、红景天1亩,均长势良好。截至2017年末,存栏大兴安岭马5000匹、牛羊2万头(只),狍子、土猪等养殖有序发展。
“森呼吸”,为远方的客人打造安放心灵的诗意栖居
绰尔林业局四季分明,景色各异,蕴藏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好山好水好空气,日益成为新名片。这里,春来杜鹃傲雪、夏至峡谷幽深,秋兴层林尽染,冬临银装素裹。雾景佛光、夏季冰川、火山石海、不冻温泉,奇异的景观演绎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林业局42万公顷的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4.75%,清新的森林空气营造了一个天然氧吧。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里“森呼吸”,满足了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古道、古树、远古岩画交织出浸润历史文化气息的画卷。作为锡伯族的原住地,锡伯族与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文化和民俗,调绘出多姿多彩的风情画。
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林业局制定了《森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规划实施,2017年,绰尔荣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林业局乘势而上,倾力打造塔尔气镇区、古营河“森林人家”、一支沟养生度假区、敖尼尔休闲体验区4个旅游节点景区。在塔尔气镇区,游人在凌晨或黄昏踱步玉溪公园,拾级而上五亭山,于山顶鸟瞰,小镇一收眼底。古营河“森林人家”绿树掩映,湖光潋滟,绰伦湖、贝伦舞、瑞兽传说等独特的锡伯族元素,依稀可见锡伯人勤劳的身影。一支沟养生度假区幽静的庭院、甜美的野果、鲜嫩的河鱼让人返璞归真,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敖尼尔休闲区位于绰尔的南出口,山水环绕,民居别致,这里正在勾画荧光小镇的精彩布局。林业局聚焦古营河、一支沟、敖尼尔林场森林康养体验区与河中林场森林人家休闲区建设,目前,住宿、餐饮、场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竣工。
两个国家公园,为绰尔的旅游业竖起两座风向标。
绰尔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兴安大峡谷,长约3.7万米、平均宽度约4500米,平均深度180米,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火山裂隙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通道。生物多样性在公园内有上佳的体现,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再现了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演替全过程。公园的动物资源也非常可观,共有脊椎动物275种,马鹿、狍子在此繁衍,锦鸡、飞龙、中华秋沙鸭在此栖息。2017年底,公园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绰尔雅多罗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沼泽、森林链接了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筑起一座自然博物馆。雅多罗是鄂温克语,意为广阔的花海。湿地公园是绿头鸭、金雕、鸳鸯、灰鹤等40余种禽类生存繁殖的地方,也是它们越冬、迁徙的“中转站”。湿地面积达到2.4万余公顷,占全局总面积的5.7%。公园涵盖了森林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四大湿地特征,在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位于绰尔境内的大黑山海拔1600余米,雄踞呼伦贝尔最高峰。置身大黑山顶,可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站上山顶20多米高的瞭望塔,“不敢高声语,恐惊天山人”的诗句便会萦绕脑际。即使炎热的夏季,山顶上也是凉风习习,实为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冬季,刀削斧劈般的断崖、晶莹洁白的冰雪,让人领略独特别样的冬天。呼伦贝尔“踏之歌”户外俱乐部、“海狼”户外运动协会的登山爱好者登上大黑山时,惊呼“这里是一片净土”。
今年1月,林业局经多次与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中关村绿色发展新型智库沟通,邀请从事林业碳汇、森林疗养等方面的国际国内权威的6位知名专家、教授来到林业局,为林业局200余名干部职工进行了林业碳汇交易与森林疗养基础培训,让广大职工进一步提升发展森林旅游和碳汇交易的意识与技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绰尔林业局的慢生活体验,已经声名远播。一个集山、水、林、田、城于一域,融合吃、住、游、休闲、康养多种功能的旅游业态,已经开始呈现。
碳汇,清风明月亦有价
2017年12月18日,绰尔林业局在杭州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完成首笔40万元的碳汇交易。此举,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碳汇交易的先河。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通俗地说,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由此形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碳排放权就等于发展权。”林区已有6个林业局被列为碳汇试点单位。在实现碳汇交易这方面,绰尔林业局捷足先登。
在准确了解国家碳汇产业发展方向,充分认识碳汇是林业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商品化、货币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后,绰尔林业局确定了独立投资,享有全部收益的碳汇项目开发原则。林业局资源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于世平简要介绍了项目开发情况:“2014年完成初步设计,选定五一林场商品林为项目区,面积1.1万公顷。2016年该项目在美国VCS注册处注册。经监测和审核,2010年至2014年减排量为38万吨,预计20年总减排量为138.7万吨。”资源管理处主任张文勇表示:“林业局已经分别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公司完成了两笔金额为40万元和80万元的林业碳汇交易,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向生态产品市场化、货币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林业局决定,把这些碳汇收益继续投入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中,准备在全胜和塔尔气两个林场开发造林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打造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林业碳汇基地。
关于转型发展的思考
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业职工下山不离山,停伐不停步,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推动林区绿色转型。
一、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奔向好生活,留下好生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作为林区的“根”与“魂”,更加突出生态主业,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推动林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所蕴含的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美丽、健康、时尚的“全景林区”。把林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产业的聚集地、绿色生态文化的弘扬地、“诗意栖居”的理想地、美好生活的共享地。
二、明代画家文征明写道:“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绿色的生机,百姓的生计。绰尔、绰源的转型发展实践印证了,从卖木材倒卖风景,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停伐倒逼的转型,正在产生效益。
三、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创新思路方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形成特色,塑造品牌。绰源林业局的实践证明,在林区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上,林药间作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绰尔林业局的旅游产业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森林休闲旅游的布局应该点、线、面结合,形成森林风景廊道、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森林人家格局。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文化品位。
四、转型需要转变观念,发展需要技术支撑。为了转变职工群众对林药间作的模糊认识,绰源林业局组织部分科级干部、职工和家庭经济户代表走出林区,进行广泛、深入、理性的考察调研,让干部职工看到了发展中草药致富的希望,坚定了信心。两个林业局通过技术培训和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技术难题,让职工群众掌握栽培和种植技术,提升了林下经济发展质量。
五、加速人才培养,奠定长远发展之基。“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几十年木材生产,使林区在林木产业方面集聚了众多人才。但是林下经济、森林休闲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则是捉襟见肘。立足长远发展,亟待补足人才短板。应该加速建设既懂林业科技,又懂林下经济和休闲旅游经营管理、研究咨询等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造就亦林亦旅亦经的新一代林业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