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开栏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开局之年。
今日起,本报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充分展现林区在改革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激励林区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的现代化美丽林区,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本网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姚旭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至国家形象、前沿科技与民生工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与精神面貌,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地激荡着、温暖着广大老百姓的心。在林区,踏实肯干的务林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他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曾经的林业工人顶风雪、斗严寒,靠人力用大肚锯、弯把锯伐木,用牛马套子在冰雪滑道上集材,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帐篷,睡小杆铺。现在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当起了守护山林的护林人。生活不再艰难,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班友斌是库都尔林业局岩山林场的一名职工,也是土生土长的岩山人,在岩山生活了47年。班友斌说:“我们那时候上山采伐住的都是帐篷,条件特别艰苦,在山上干一天活,吃不上热乎饭是常有的事儿。现在好了,我们巡护山林住的是山下的管护站砖房,冬暖夏凉,工作条件比之前要好上无数倍!”
“40年前,我父亲工资挣得特别少,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别说现在的新鲜蔬菜和瓜果,那时候能吃饱就很不错了。我现在的工资3000多元,想吃啥买啥,再也不用过那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了。”班友斌笑着说。
距离岩山林场场部4公里左右的一处废弃平房曾是班友斌儿时的母校,这座房子饱经岁月的洗刷,犹似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他告诉记者,当时上学的时候,岩山只有这么一所学校,有的时候一个教室有四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老师在给一个年级讲课的时候,别的年级的学生就自己做题。学校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在冬天,每个教室就靠一个铁炉子取暖,写写字,手就冻僵了。现在的学生可享福了,学校迁至镇里,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操场,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他还想再重温一次学生时代的生活……
现如今的岩山,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林场的小广播里播放着欢快的歌曲,岩山百姓再也没有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尴尬情景了。幸福敲开了这个林场的大门,绿山肥水环抱下的岩山,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岩山距离库都尔镇只有50公里的路程,在从前,这段路,却让岩山百姓望而却步。
“以前路不好,都是砂石路,我们去一趟库都尔就像现在去一趟牙克石一样,一年也去不上一趟。冬天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拖拉机在冰地上拉着爬犁走,那时候的日子叫一个苦呀!”岩山林场调度员刘益民如是说。
刘益民说:“那时候有一个供销社,就是代卖点儿。当时,林场用‘老解放’车到库都尔镇上点儿货,再到岩山来代卖。自家园子在夏天还能种点新鲜蔬菜,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是吃土豆、白菜、酸菜等一些容易储存的菜。现在多好,不光每天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还能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生活质量真是提高了不少!”
人们的饮食条件随着社会发展发生着改变,衣着也从之前的单一、简单、量少变为现如今的美观、舒适、得体。回想起小时候的衣服,刘益民说,那时候,他们的衣服都是“捡剩”,因为家里条件差,所以小孩子都是穿大孩子穿过的衣服,或者是用大人们穿坏的衣服改一改,再接着穿。等到年龄大一点了,家里人就会为他们做一件新衣服,但是颜色大多都是黑色和蓝色。这件衣服从夏穿到冬,天冷就在里面加棉袄,天热就挽起袖口当短袖穿。那时候家里给做一件新衣服都当“宝贝”一样,穿得可仔细了。
“我在林场待了半辈子,现在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大家伙的干劲儿更足了,这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岩山林场总支干事张玉和说起现在的好生活难掩心中的喜悦。
小小林场变化多,百姓脸上晒幸福。岩山林场会乘着改革开放的风帆继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