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合围后的日子并不轻松

朱高华
2018-06-08
1772

——汗马火场清守掠影

    

         ■ 本网记者 刘洪林      “今天分成两组行动,一组从南往东,以萨河中队布防区为起点,直至黑龙江交界;一组从南往西,以绰尔林业局布防区为起点,直至金河驻防区。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前指的部署要求,明确各单位布防责任区,要求各单位开挖2米宽隔离带,一定要注意人员安全……” 6月6日早6点40分,记者乘直升机来到位于汗马火场南线的分前指时,分前指总指挥宋德才正在安排指挥部一天的工作。 

         这一天,汗马火场全线合围,外线明火全部扑灭,整个火场得到全面控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可合围后的日子并不轻松。

山里简陋的生活条件.JPG

山里简陋的生活条件

      早8点,记者跟随分前指副总指挥李涛前往南线东部火场。自2日开始,连续3个夜晚,李涛都坚持在一线指挥扑火作战,直到5日南线合围。
      约30度的陡坡、二三十厘米厚的腐殖层、遍地的倒木和横生的偃松,使上山的行程变得异常艰难。到达山顶萨河中队布防区,直线距离1.4公里的路程,我们这支队伍就艰难行进了70分钟。
      来到绰尔林业局与萨河中队布防区分界点时,绰尔林业局扑火队员齐旭涛正戴着手套与兄弟们徒手扒开腐殖层,开设防火隔离带。

徒手开隔离带后,沾满泥土的手套.JPG

徒手开隔离带后,沾满泥土的手套

徒手开设防火隔离带.JPG

徒手开设防火隔离带

      自萨河中队布防区开始,记者先后前往伊图里河、阿里河、图里河布防区,采访了林业一线扑火队员。
      萨河中队,是金河林业局的一支专业扑火队,进入防火期便靠前驻防在萨河,此次,他们派出了20人的外援队伍。由于距离火场最近,他们是最早进入火场的队伍之一。自2日到达火场后,这支队伍连续奋战了两宿一天。“齐心就好,团结就是力量。”队员杨学志说,当时见火就上,人歇灭火机不歇,油用光了,我们就用棒子、树条子,最后我们这支专业扑火队变成了棒子队。
      火场合围后,萨河中队遇到了新的难题。由于是专业扑火队,他们只带了扑火工具,没有锹、镐,他们只能用双手一点一点地爬开草皮,艰难地开设防火隔离带。
      阿里河林业局扑火队,是南线东部人数最多的队伍,也是防线最长队伍。3日抵达金河后,便连续6次接到了开设临时机降点的任务,为火场运兵开路。4日下午2点队伍乘机来到火场,饭都没吃直接进入了作战状态。“那时风大,人不敢闲着,一歇下来火就过去了。”队员王伟说,直到晚上8点,天都黑了才吃点饭,然后又沿着火线往里推,一直到天亮。

雨中的晚餐.JPG

雨中的晚餐

烤馒头.JPG

烤馒头


      王伟和他的哥哥都是阿里河林场职工,此次一同随林业局扑火队来到汗马火场,80多岁的父母只能交给他们的妻子照料。“我们惦记父母,父母也惦记我们,好在他们的身体都还硬朗。”多次外出扑火的经历,让王伟谈起家事,内心平静。
      在山里,水是最大的民生。经过3天紧张的扑火,略有空闲时,王伟在山顶一处有水的草坑处,顺山势挖了3个坑,每个坑之间的水沟里放了青草,最终开设了一处固定水源。此前,队员们的水都要下山背水,1.3公里的路程,来回要2个多小时。相比取水,取给养则更加费力。火场南线距离给养点最远的图里河林业局,往返全程直线距离近8公里。

往返两个多小时从山下取来的水,每一滴都格外珍贵.JPG

往返两个多小时从山下取来的水,每一滴都格外珍贵

       图里河林业局的81名扑火队员是在扑灭一场山火后,征尘未洗就从其它火场转战而来。自6月1日开始持续的扑火、奔波,让队员们露出满脸的疲惫。而对于来自林业局机关的扑火队员施英祥来讲,疲惫中有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悲痛。“5日晚,施英祥的爷爷去世了。”机关扑火队队长杨兴安说,整整哭了半宿,早上嗓子都哑了,我们想联系指挥部让他下山,但他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伊图里河林业局的75名扑火队员,在南线扑火作战中经历了一次转场,让这支队伍年龄偏大的扑火队伍经历了更加严峻的考验。6日晚,除了看守火场的队员,大部分队员都转移到了附近山下,享受一个相对轻松的夜晚。冰冷的夜,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取暖,唠着这几天的扑火经历。扑火队向导由于过度劳累,连续两天流鼻血,仍不想下山。扑火作战,安全第一。在指挥部的命令下,他才乘坐运送给养的飞机,下山医治。

飞机运送给养.jpg

飞机运送给养

夜晚,在火堆旁取暖.JPG

夜晚,在火堆旁取暖


      边采访边行进,来回十七八公里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天。而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记者返程时看到,2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大多已经开设完毕。
      五架简易帐篷,一个用石头堆起的炉灶,不远处看守给养的森警战士带着大锅来帮厨,指挥部全体动手做晚饭,辣椒炒肉、茄子炒肉加热馒头,伴着夜色,山里的晚餐格外香甜。
      此时,看守火线的扑火队员依然留在山上,直到火场彻底安全。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