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陈晓琳 米何妙子 通讯员 潘志鹏
密林深深,松涛阵阵。初秋时节,阿里河林区宛如一幅美丽的五彩斑斓的油墨画。站在高处眺望,秋风猎猎,旷野苍茫,惬意无比……
近几年,不断刷新绿色“颜值”的阿里河森工公司走出了一条“荒山造林,把生态底色擦得更亮;科技兴林,让生态根基强起来;突出重点增色,让城乡大地美起来;创新体制机制,让林业事业活起来”的新路径,开启了公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科学规划:打造西伯利亚红松品牌彰显生态建设“新动源”
“咱们院里的西伯利亚红松挂果了,挺大呢,赶紧来看看,老带劲儿了!”近日,阿里河森工公司森防站传出“爆炸”消息,最早爆料的职工对着西伯利亚红松一番“专业写真”,迅速将照片发送到单位的工作群内,引发了连锁反应,全站职工都早早赶到单位,围观西伯利亚红松秋果的“真面目”。
该站的西伯利亚红松种源为俄罗斯赤塔,经过林木种苗中心严格选种、催芽等育苗工序后,于2004年将幼苗移植到森防站院内。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这些移民的西伯利亚红松适应能力极强,移植成活率高达98%以上。18年过去了,这些红松长势良好,进入速生期,平均树高3.6米,最高树达到4.9米,今年首次挂果,雌雄同株的西伯利亚红松“夫妇”终于有了“爱的结晶”。
西伯利亚红松具有极强的抗寒性,对改善林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产品单一、经济价值不高等现状,对丰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生态林业具有深远意义。据了解,阿里河森工公司从1995年开始引进西伯利亚红松优壮苗木种子,进行育苗试验和造林生产,经过多年努力,良种繁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良种繁育基地开始定植,目前可生产实生苗650余万株、嫁接苗9.5万余株,造林面积达2.8万余亩。
“基地建设的关键是保证定植成活率,这样才能最终保留住无性系基因。在运输中,我们用方便袋套住每棵嫁接苗容器底部,防止容器土松散,定植后及时浇透水、培土、反扣草皮,确保根系水土充足,定人定株、责任到人,确保定植成活率达到100%。”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王翠丽告诉记者。
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位于距公司所在地14公里处的兴阿林场133林班,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基地于2002年开始申请立项,2009年开始建设,2013年通过国家验收。项目总投资237万元,建设总规模70公顷。2016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西伯利亚红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确定30份种质材料,成为西伯利亚红松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地、林木良种的选育研发中心。
“如果按结实期160年保守估算,西伯利亚红松种子产值每公顷可达160万元,木材产值每公顷可达50万元,木材产值是兴安落叶松的七八倍,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王翠丽坚定地说。
为了更好地育苗,林木种苗中心多措并举,在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穗条贮藏、嫁接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建立了“一园一圃”,即种子园、采穗圃;实现了“两多三高”,即育苗数量多、引进的种源无性系多、育苗成苗率高,嫁接成活率高、造林保存率高。
科学实施:“变废为宝”显神通展示生态效益“成绩单”
兴阿林场几台整地车经历了短暂的“夏休”后,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车库里,焊枪、扳手、配件散落一地,几名职工正在给整地车做“全身体检”,确保机械设备“健康”上路。
记者注意到,整地车的尾部分别加了一个笼子、一个耙子和一套旋耕机,“变形”后的整地车用途更多,作用更好。“这几台整地车是用旧的农用车改装的,改装后集整地、运苗为一体。人力一天整地5亩,用机械能整地30亩,有效减少了人工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地面草根密度较大,机械可以将草连根拔起,提升了工作效率。”兴阿林场党支部书记李景泉介绍道。
“你再看看这台J 50,我们在它的后身加了一个铁箱,可以装苗1万株左右,即便下雨天,也可以保护幼苗不受风吹雨淋。而且,它的爬坡速度快,即便是高一点的山坡,也能轻松将苗木运送上山。”李景泉指着不远处的J 50拖拉机说。
J 50型拖拉机静静地“躺”在树荫下,昔日为林业生产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现如今换了“新颜”,发挥了新的作用。
根据造林绿化的技术要求,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研制新工具,改革创新工艺,引进新技术,是阿里河森工公司各单位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精建细管的一次次生动实践。
在林木种苗中心,小改动提升“大作用”的机械设备比比皆是。推式播种机、育苗装土器、筑床机、筛土机、造雪机、播种机、覆土机等一应俱全,它们在整地、播种、育苗等工序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了这些大型机械设备,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实现了很多人工完成不了的工作。”王翠丽笑着说,最开始,他们人工播种西伯利亚红松种子,由于播种不均匀,导致种苗分布时疏时密,严重制约苗木生长。使用手推式播种机,破解了难题,育苗质量也提升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事业成于实干。一项项发明创造,凝结着阿里河森工公司干部职工的“智慧结晶”,一个个曾经的“老伙计”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华丽转身,重返舞台,为增绿继续奉献。阿里河森工公司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了“兴林”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