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着兴安林海的传奇。提及大兴安岭,多数人的脑海中或许只浮现出茂密的森林。然而,森林只是这片广袤土地的一部分。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江河以及厚重的文明,共同编织了无数动人的故事,静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晨曦中的林海。摄影/李明
01
隐秘的人间仙境:大兴安岭的四季更迭
大兴安岭山脉,横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整体轮廓形似中国版图“金鸡”的冠部,总面积达32.72万平方千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据了四分之三的面积,而黑龙江省则占据了剩余的四分之一。这条雄伟的山脉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达1400余千米,其长度几乎与北京至上海的距离相当。
尽管大兴安岭占地极广,但其海拔并不算高,多数地区海拔在1100米至1400米之间。以洮儿河为界,大兴安岭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较高,南段较低,整体地势西缓东陡。西侧逐渐过渡到蒙古高原,地势相对平缓,与人们想象中的巍峨高山不同,许多地方甚至难以察觉其山形之壮丽。
大兴安岭地理位置示意图。
与大兴安岭并称兴安岭双璧的小兴安岭,则显得更为低矮和平坦。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脉,而是东北地区东北部的丘陵山地的总称。小兴安岭西北连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东南延伸至松花江畔的张广才岭北端,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210公里,总面积达到77725平方公里。小兴安岭北部多分布台地和宽谷;中部则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势和缓;南部则属于低山区,山势相对较陡。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是小兴安岭的标志性高点。
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共同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山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雪岭。摄影/常威
莽莽大兴安岭,如巨龙盘踞千里。这片被称作“北国翡翠”的原始秘境,随着四季更迭,呈现千变万化,每一季的景色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令人心生敬畏,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春季的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摄影/余昌军
春天,万物复苏,大兴安岭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冰雪消融,嫩绿的树叶与抽出红色枝条的红毛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清晨的雾气缭绕在山林间,仿佛仙境一般。此时,走进大兴安岭,就像走进了一个新生的世界,处处都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盛夏时节的兴安林海。摄影/李明
夏天,绿荫如海,大兴安岭成为了人人向往的绿色天堂。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浓郁的负离子,让这里成为了天然的氧吧。湛蓝的天空下,白云悠然自得,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和道不尽的美丽。
深秋的根河湿地。摄影/曹伟
秋天,层林尽染,大兴安岭变成了一片金黄的世界。天高云淡,微风习习,金黄的森林仿佛一幅绚丽的油画,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此时,乘坐火车穿过丛林,看两旁红叶如火,定会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即使只是简单地漫步在丛林间,也会被这份宁静与美丽所打动。
冬季林海雾凇。摄影/袁波
冬天,银装素裹,大兴安岭变成了一个纯净无瑕的童话世界。丛林、湖面全都是厚厚的一层雪,就连水里的水草、掉落的树枝,也都变成了独一无二的雪中美景。置身其中,仿佛误入了一个梦幻的仙境。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唯美的冰花和千奇百怪的雪景,感受极寒之美带来的独特魅力。
除了这些四季变换中的绝美风光外,大兴安岭还拥有许多值得一游的著名景点。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纪念地、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月亮天池(基尔果山天池)、绰河湿地等自然景观。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既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也有深沉厚重的人文底蕴。
兴安云海。摄影/曹伟
02
火山塑造的传奇:大兴安岭的形成
大兴安岭中的“兴安”是满语,意为“极寒的地方”,而这样独特的地貌,正是火山活动的杰作。
追溯至古生代,东北地区曾是一片浩渺的海洋。随着海水的退去,陆地逐渐显露,而板块运动则让大兴安岭的雏形初现端倪。进入中生代,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挤压,火山活动频繁,地质运动异常剧烈。炽热的岩浆从地壳深处喷涌而出,冷却后凝结成坚硬的玄武岩,不仅让原本高耸的火山更加雄伟,还填平了崎岖不平的谷地,孕育出广袤的平原。
白鹿岛初秋。摄影/张焕瑞
在火山作用与板块挤压的双重作用下,大兴安岭褶皱带进一步抬升。历经漫长的地质变迁,它逐渐稳固地升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宏伟规模。尽管那场撼动天地的激烈运动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大兴安岭仍处处保留着火山的痕迹,诉说着那段传奇的历史。
柴河石柱河谷两岸绵延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摄影/孙静文
在这片土地上,火山岩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其中,柴河石柱河谷两岸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绵延长达15公里,令人叹为观止。
阿尔山天池。摄影/李明
火山爆发在山口留下的凹陷,经过岁月的积淀,往往演变成湖泊。这些被托举至空中的湖泊,宛如大兴安岭上的璀璨明珠。其中,阿尔山天池海拔高达1322.3米,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天山天池和长白山天池。登顶远眺,绿意盎然中突现湛蓝的湖面,仿佛是大自然千万年前赠予的惊喜。
俯瞰“温泉之乡”阿尔山。摄影/毕力格
火山往往与温泉相伴而生。阿尔山的温泉以其神奇的治疗功效而闻名,被誉为“治疗泉”。传说中,曾有猎人追赶受伤的鹿至温泉处,鹿舔洗伤口后竟奇迹般地康复逃离。虽然传说夸大了泉水的功效,但这里的泉水确实富含硅元素,以偏硅酸的形式存在,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这或许正是治疗骨折传说的起源。
大兴安岭,这片由火山塑造的传奇之地,不仅见证了地质运动的壮丽史诗,还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我们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03
水润山林:大兴安岭的自然馈赠
大兴安岭,这座横亘在中国东北部的壮丽山脉,不仅是我国地形的重要分界线,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宝库。
激流河。摄影/曹伟
大兴安岭不仅拥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更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这些水系如同血脉一般,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形成了众多湿地。以黑龙江和嫩江为主的水系,以伊勒呼里山为分水岭,分别流向北方和南方。在这片土地上,多古河、额尔古纳河、呼玛河、塔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等河流蜿蜒流淌,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多达154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更有28条。这些河流不仅为大兴安岭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其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七彩湿地。摄影/张金河
大兴安岭不仅是一片自然的宝库,更是一个聚宝盆。这里的地上、地下资源都极为丰富。药用植物和浆果遍地都是,如兴安杜鹃、黄芪等野生植物多达上千种;野生动物也种类繁多,如黑熊、马鹿和飞龙等上百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此外,大兴安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铜、铅、锌、钼、金、银、铁及多种非金属矿产。北部地区更是以产金著称,地下水资源也相当丰富。
大兴安岭,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自然以其无尽的慷慨,馈赠给了世人无尽的宝藏。其中,珍馐美食必在其中。
岭上鲜果满枝头,八仙果里味最稠。被誉为“八仙果”的野生果实,更是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大兴安岭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仙果”并非单指一种果实,而是涵盖了树莓(托莫果)、都柿、雅格达、山丁子、稠李子、高粱果、羊奶子和水葡萄这八种野生果实。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风味,有的酸甜可口,有的甘甜多汁,每当果实成熟的季节,整个大兴安岭都弥漫着诱人的果香。这些果实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们可以被制作成各种果酱、果汁、果干,或者是直接食用,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
山珍海味难寻觅,大兴安岭有奇遇。除了鲜美的果实,大兴安岭的山珍海味更是难以寻觅的珍馐。山林间生长的各种珍稀的菌类,如松茸、猴头菇、黑木耳等,它们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而大兴安岭的河流湖泊中,则孕育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如哲罗鱼、细鳞鱼等,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大兴安岭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林区美食甲天下,大兴安岭味最佳。当地居民利用山林间的自然优势,用养殖出的动物烹饪出了独具风味的美食。野猪肉,肥而不腻、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烧烤、炖煮还是制作成腊肉,都能让人大快朵颐,尽情享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醇厚与纯粹。而山兔肉,则以其细嫩可口、营养丰富的特点,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佳肴。
在大兴安岭的餐桌上,每一道菜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和记忆。那些鲜美的果实、菌类和野味,不仅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恩赐,更是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兴安岭丘陵山地。摄影/李明
04
木材的海洋:大兴安岭的林业贡献
大兴安岭最引以为豪的,无疑是其广袤无垠的森林。这片森林之地以其丰富的林木资源,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作为我国最大的连片原始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6.2%,林木蓄积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7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木材海洋”。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作为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涵盖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岭南八局”次生林区,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主体。这里的主要树种包括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冷杉、水曲柳、榆树和山杨等。整个区域经营面积广阔,林木蓄积量稳居全国前列。这些宝贵的树木资源不仅为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后世的绿色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决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昔日的原始林海已转变为新兴的社会主义林区,成为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无数林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国家累计贡献了数亿立方米的木材资源。
卡鲁奔白桦林。摄影/李明
作家老舍曾来到大兴安岭,他在《林海》一文中深情描述:“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从1952年开发建设到2015年全面禁伐,大兴安岭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停伐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年增长量达1200万立方米以上,每年能吸收3亿辆轿车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提供1亿人所需的氧气。这里不仅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纪念碑。
然而,大兴安岭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碳库”。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宣布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国首个达成碳中和的冬季综合性体育盛事。其中,就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经营和管理主体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捐赠的3万吨价值150万元的林业碳汇产品的贡献。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之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70多年的开发建设,几代务林人长期坚持“边采边育、采育结合”的森林经营方针,森林资源实现长大于消,绿色“碳库”持续扩容。经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7857.95亿元/年,森林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森林蓄积年净增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达3600万吨以上。
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体,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建设,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截至2024年9月,累计碳汇产品交易额突破5600万元,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秋林霜降。摄影/常威
05
多民族的摇篮:大兴安岭的心手相牵
大兴安岭,这颗镶嵌在金鸡冠上的璀璨绿宝石,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元的民族风情,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颗瑰宝。
大兴安岭,是东胡、鲜卑、契丹等古老民族的摇篮,见证了这些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如今,汉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居,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嘎仙洞,这座天然形成的神秘洞穴,不仅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地。鲜卑族在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最终走出大兴安岭,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洞内西壁上的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刻制的铭文,见证了这一历史壮举。嘎仙洞不仅是鲜卑族的祖庙所在,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鄂伦春族,被誉为“山岭上的人”,世代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以游猎为生。狩猎不仅是他们的生产方式,更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鄂伦春人遵循着严格的狩猎原则,对猎物的种类、数量和性质都有着精准的控制,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鄂温克族,因《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的广泛传播而为人所熟知。他们所独有的驯鹿文化,更是引人入胜。“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幽深密林之中,是中国最后一支驯养、使用驯鹿的古老部落。
达斡尔族,这个依山傍水的民族,与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紧密相连。他们手持猎鹰,以勇猛刚健、奋力拼搏的精神,展现了达斡尔民族的独特风采。
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小镇,这里聚居着一群热情好客的俄罗斯族居民。他们用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装点着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跨越国界,讲述着民族融合与团结的美好篇章。
一目九岭。摄影/常威
大兴安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滋养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勇气共同谱写着大兴安岭的辉煌篇章。登上高高的兴安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文明的智慧。大兴安岭宛如巍峨的绿色长城,守护着呼伦贝尔草原和东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也守护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瑰宝。
(来源: 实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