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李岩
吉林省东南部,有一座绿色之城———通化。这里山峦叠翠、城林相依,林地面积8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3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6%。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吉林哈泥国际重要湿地……一张张耀眼名片展示着通化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1年以来,通化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战略机遇,围绕生态强市建设目标,紧扣森林质量提升、林业产业提效、管护能力提高三大重点,扎实推进林长制各项措施实施落地,在绿色发展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高位统筹、上下联动,构建“管绿”新机制
通化市委、市政府将推行林长制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推出林长巡林、林长制会议、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7项工作落实机制。
积极探索“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全市上下党政齐抓、同向发力,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林长制全面见效。
把牢方向、对标重点,厚植“增绿”新优势
增绿就是增优势。通化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绿色通化建设总基调,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以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为核心,以提高造林绿化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为重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促进绿量、绿质、绿效全面提升,为实现通化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生态保障。2021年以来,全市完成造林23.37万亩。
各级林长以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积极示范带头履行植树义务。全市建设以“公仆林”“学子林”等为主题的义务植树基地136个,全民义务植树920余万株。扎实开展古树保护,推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策”,全市17089株古树焕发勃勃生机。
按照“一村一色、一路一品”要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改造庭院绿化景观、绿化美化乡村道路、建设村民广场、营造护村林等措施,提高乡村森林覆盖率,新建和完善提升绿化美化村屯260个,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勇于创新、突出特色,拓宽“用绿”新路径
生态含绿,就是发展含金。通化市立足市情林情,进一步压实林长在保护森林资源与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双重职责,制定印发推进林下参产业、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做大以红松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做强以林下山参、淫羊藿等为主的长白山道地药材种植业,做精以林下山参等中药材加工、松子等为重点的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做活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森林康养旅游业,初步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康养旅游等四大类36个品种立体式、复合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市红松、大榛子、山核桃等经济林规模达85万亩,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药材示范基地规模达40.5万亩。
创新建立“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双推进工作机制,将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林长履职尽责的重要抓手,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林业发展基础,因情施策、因地施策,精准发力。全市各级林长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壮链”,甄选林下山参、红松经济林、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和吉林柳河云岭野山参科技公司、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7个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等重点工作,打通林业产业发展链上的痛点和堵点,全市形成各级林长牵头的林业产业链26条。2024年林业总产值393.92亿元,同比增长45%。
加快改革、赋能发展,实现“活绿”新突破
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做好通化林业改革试点样板。
制定出台《通化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改革目标,重点围绕创新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机制、林权登记管理、国有林场改革、林下经济发展、红松特色产业基地、高质量碳汇生态林基地、林业生态感知网络系统及“两山”理念价值转化新路径等9个配套改革方案,构建全方位改革创新体系,全面激发保护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已建立详尽的林地规模经营清单,其中,500亩以上规模营林大户(企业)479户,总经营林地面积88万亩。
出台《关于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运用红松造林新规程、嫁接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广“红松+”新模式,探索红松林下间作,发展林果、林药、林参,通过短、中、长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增加红松产业附加值。2024年,建设完成红松果林基地13个,全市红松林面积55.88万亩、产量8672.3吨、产值8亿元。
(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