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邹健明
上学
我的学校建在小河对岸的西山根上的一个小洼兜里,那里并没有几户人家儿。学校就是两间木刻楞房子,一间作为教室,另一间作为办公室。在那片不算平整的小操场上,矗立着一个篮板已经干裂,木架略显歪斜的篮球架和一副木制双杠。破损的窗户上蒙着塑料布。
冬天,为了走近路,我们必须蹚过深至膝盖的积雪,小心翼翼地走过滑溜溜的甚至没冻“瓷实”的冰面。而夏天,我们只能绕道通过铁道桥,走一个U形弯,这段路程足足有五里。好在大家都是结伴同行,如果谁起晚了,落了单,可是不敢一个人走的。
记得一个夏日清晨,因为前一晚玩得太累,无论妈妈怎么叫我,我都无法起床。醒来时,家里只剩我一人,我匆忙吃了几口饭,将饭盒塞进书包,急忙跑出门寻找小伙伴一同上学。然而,接连去了好几位同学家,他们都上学去了。
独自一人上学让我感到有些害怕,但一想到高校长那严厉的面孔,所有的犹豫都被吓跑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往学校走。
顺着小铁道走了好一会儿,还算平安无事。快要到达铁桥时,我隐约看到桥上似乎有东西蹲在那里,它一会儿站起来,动弹几下,又蹲了下去。我心里开始寻思,那肯定是某种动物,该不会是“黑瞎子”(黑熊)吧?
听说最近有“黑瞎子”出没,想到这儿,我吓得一身冷汗,汗毛直竖,全身发抖,一屁股坐在了道基上。想逃跑,可腿却不听使唤,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慢慢向我靠近了,我只好闭上眼睛等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隐约听到有敲铁道的声音,可能是有人来了,真是让人喜出望外,我立刻睁开眼睛,原来是车站的巡道工经过。我结结巴巴地问:“黑,黑瞎子走了吗?”
“黑瞎子在哪?”我的话把巡道师傅也吓了一跳,马上四处张望寻找。
我回答道:“刚才在桥上看到了。”
“我刚从那边过来,怎么没看见。”
“不对呀?我亲眼看到的。”
于是,我语无伦次地描述了整个经过。巡道师傅听后哈哈大笑,“那是我啊!”
我这才恍然大悟,尴尬地低下了头。
巡道师傅提议说:跟我回家吧?
我感到很没面子,连忙拒绝道:“不不不,我还得去上学,歇一会就走。”
当我头晕目眩,步履蹒跚地抵达学校时,恰巧被高校长撞见。他立刻冲出办公室,揪住我的耳朵,连推带拽地把我带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诫。
那时高中和初中上半天课。小学生则是早上带饭,晚上回家。并且学校没有年龄限制,所有能到校的学生都欢迎,具有托儿所的性质。
一间教室,不分年级,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共同上课。先讲高、初中课程,等他们放学后,再讲小学算术和语文。课程安排取决于在场的老师,老师擅长什么就讲授什么。
我从四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在这所学校一直待到八岁。那时,我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并不全面,加法尚可应对,但减法却让我感到困惑,至于乘法和除法更是难以理解。尽管如此,我仍然对我的小学生涯感到“自豪”。
“冬季运动会”的特色项目
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的气候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地,我们运动的种类和项目丰富多样,堪比一场小型的“冬季运动会”。
项目一:越野滑雪
我们找来与自己脚长相同的两块木板,左右两侧固定上两根八号线,并钉上或绑上几个皮扣,制成的简易装置被称为“冰板”。将“冰板”用绳子绑在两只脚上,就成了滑雪板。甚至不用借助雪仗,在较为坚硬的雪面上滑行,动作灵活多变,穿梭自如。
项目二:钢架雪车
这个看似高端的项目,在我们这里却轻松地演变成了一场群众性运动。
赛道是居民们上山砍柴时走的小径。雪橇,就是爬犁,是每个家庭冬季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如果能在爬犁的底部加上两根钢筋,那将更加完美。整个滑行过程如同穿梭云雾之中,时而隐没,时而显现,惊险而又刺激。然而,这是一项属于勇敢者的运动。因为小道两旁除了密集的树木,就是茂密的草丛,而且滑道的坡度、长度、弯度无法控制,使雪车的速度和方向极难掌握,因此赛程的失败率较高,风险性极大,几乎没有人能够顺利完成。不是发生翻车事故,就是雪橇冲进树丛里。轻则全身沾满雪花,重则划破衣服,戗破手或腿。
项目三:有舵雪橇
考虑到钢架雪车的危险性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来我们又发明了有舵雪橇。这种雪橇采用一种名为“冰车”的设备(它比传统的爬犁更短、更窄,轻巧而灵活,主要用于冰面滑行),并在其前端固定了一段长方形木料,并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冰板。人躺在冰车上,通过脚部操作来控制方向,这样的设计显著提升了安全性和操控性。
项目四:冰球
虽然装具和规则与正规比赛有所差异,但运动方式却极其相似。
参与者在冰面或平整的雪地上,砸出一圈小坑,再在中间砸出一个较大的坑。这些小坑被称为“窝儿”,是防守方队员各自的阵地,每人占据一个。而那个大坑则被称为“窑儿”,是防守方队员需要共同保护的唯一目标。
进攻方仅有一名队员。所有参与者都手持一根粗细、重量适中的棍子(相当于球杆),再将铁罐头盒子踹匾了当作球。
防守队员将棍子插在自己的窝儿里,这意味着他有防守的资格和位置。他们既要随时将盒子打走,防止进攻队员攻占窑儿,又要防备在用棍子击打盒子的时候,进攻队员的棍子占据自己的窝儿而被淘汰。
进攻队员则在移动或滑行中,用棍子将被击打出去的铁罐头盒推向“窑儿”,并保护它不被对方打走。一旦铁罐头盒突破防守,成功进入“窑儿”并被占领(即进攻队员用脚踩住),进攻队员就赢得了比赛。这时,进攻队员可以命令防守队员离开“窝儿”,手持棍子围绕“窑儿”转圈。随后,原进攻队员可以随时占据任意一个“窝儿”,并发出“停”的指令。
这时,原来的防守队员开始争夺剩余的“窝儿”。未能抢到“窝儿”的队员将失去防守资格,转而成为进攻队员。
此刻,胜利者将盒子抛出窑儿外,新的一轮进攻和防守随即展开。这个项目不受人数限制,没有场地和时间要求,男女老少皆宜。
小 火 车
森林小火车之所以称为“小火车”,是因为其轨距不到八十厘米,体积仅为标准轨距的火车头的三分之一。它主要用于“运材”,将各林场采伐的木材运至山下,卸载至贮木场。在那里,木材经过分割和整理后,再装载到大型火车中,运往全国各地。
同时,小火车还为客车,负责拖拽两到三节小型客车厢以及一节封闭货车车厢,以大约每月两次的频率往返于局址和林场之间,负责运送货物和往来人员,这一服务是要收费的。
这条路线是林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唯一途径,也是前往林场或离开林场前往局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小火车的到来,尤其是客车车厢的到来,成为全林场的盛事。
当人们目睹“扳道房”(位于车站进口的值班室)的扬旗(火车是否可以通行的指示标)落下来,便意识到今天有小火车来,因此会特别留意。
一听到火车的汽笛儿声,再看到进站的是客车,人们马上拖家带口涌向车站看热闹。若看见有陌生人下车,那就“不得了”了,只要能抽开身,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一路跟随,直到人家进屋,还“络绎不绝”地围着不散。
小火车还被称为“运材车”。当时的铁路线路,受地理环境、施工条件、技术水平和设备情况的限制,可以说是非常糟糕。路基压实程度不一,路面高低不平,再加上由冻害引起的沉降,以及经常发生的落石、倒木事件,使得运材车运行极不稳定、不安全,导致事故发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好在当时小火车车头的马力不大,车速不高,一旦发生故障,经验丰富的司机很快就能察觉到运行状态异常,他们会回头观察,一旦发现事故迹象,便会立即采取紧急制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事故都能化险为夷,惊险而安全地度过。
岁月流转,时光匆匆,世界日新月异。大马力的电力机车牵引着一列列望不到尽头的重载运煤专列和绵延的油罐车,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乘坐着飞速行驶的高铁,我目睹了繁华都市的无尽风光、现代化工厂和矿山的壮观景象,以及那些令人向往的名山大川,心中波澜起伏,感慨不已。正是昨日的艰辛与坚持,铸就了今日的繁荣与辉煌。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赋予了我们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