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克一河∶菌菇飘香“钱景”好

唐永朋
2025-02-06
2710

■本报“新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李鹏飞 包文君 通讯员 王欢

“春峰,去年你家木耳卖得咋样?有没有打算再扩大产量?”

“我去年自己做的菌袋,每袋产6钱左右,一共收了3000多斤木耳,现在卖了一半,还有一部分正在销售中,按照市场价格大概能赚3万块……”

近日,克一河森工公司工会家庭经济调研组来到克一河经营中心,与员工面对面交流,了解产销情况,征集员工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去年以来,克一河森工公司通过为员工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给予无息借款资金支持、建立菌包生产线提供优质菌种等措施,推动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

据统计,2024年,公司及员工共培植食用菌330.8万袋,其中公司培植黑木耳30万袋、赤松茸100亩、灵芝0.2万袋、猴头1万袋、平菇1.1万袋、香菇1万袋、花菇1万袋。员工个人培植黑木耳数量为169万袋、滑子菇22.5万袋、赤松茸5亩,产出食用菌产品20余万斤。

公司产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董登科告诉记者,在公司食用菌产业布局中,黑木耳培育不是“一枝独秀”,公司探索适合本地气候、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食用菌品种,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公司培植的黑木耳具有朵型美观、口感极佳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早在2023年,公司就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日产3万袋食用菌菌包自动化生产线,恢复食用菌菌包生产线工厂化生产,改造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困菌室及配套完善设备设施。去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稳定运行,共生产黑木耳菌包161万袋。

“去年职工技能拓展中心生产的菌包仅有2000余袋杂菌,几乎为零感染。”董登科介绍说,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食用菌菌包,解决了培植户在生产食用菌三级菌过程中存在的原材料投入成本过高、劳动强度过大、缺少发菌室、杂菌率高等问题,降低了培植户的生产成本,减小了劳动强度。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使食用菌产业从家庭式逐步向工厂化、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

“去年,出耳3600余斤,现在已经售卖了2400余斤。”有着20多年黑木耳培植经验的应急事务中心员工康丕全每年通过固定“回头客”销售黑木耳,然而随着黑木耳培植户的增加,大量黑木耳涌入市场,往年售卖价格能达到每斤35元左右,今年只卖到了30元左右。

“虽然销售价格降低,仍有2-3万元的收入,希望公司继续扶持员工通过食用菌培植增收,今年我还用公司生产的菌包。”康丕全信心满满地说道。

食用菌产业是克一河森工公司改革发展特色产业,但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高、培植户组织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小而散”经营等突出问题。

为破解发展难题,公司通过调研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强化食用菌品种创新与管理,支持食用菌品种选育及优良菌种繁育,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积极引进高端头部企业,依托其专业团队、研发能力、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资源,打造高端系列产品,形成发展合力和产业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适应市场、主动对接需求、合理调整菌包品种结构,才能及时、有效、妥善应对产销不畅、流通受阻、价格异常波动等问题,确保食用菌种得好、卖得掉、卖得好,员工有收入。”董登科说,产业发展中心将牢固树立成本意识、经营意识、节约意识,优化采购供应措施,确保物料和资源高效使用。同时,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严控菌包生产成本,实现对员工低价销售,形成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