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长征精神,我们传承

刘雪婷
2017-01-04
1273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年,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烈。

长征路上,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中,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走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11个省,攻占了62座县城,进行了上百次战斗,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虽然这一伟大壮举已过去80个春秋,但经过岁月磨砺和历史积淀的伟大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了鼓舞和激励我们向着光明未来胜利进军的精神旗帜。

去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收锯挂斧,停伐转型,林区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当前,随着国有林区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相继落地,林区誓言要交上一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满意答卷。试想,林区改革发展何尝不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长征路,在路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林区各条战线数以万计的职工群众没有一个“逃兵”,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同呼吸、共命运,凝聚了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然而,作为新闻宣传队伍的一员,我深感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引发了自己对如何立足岗位,以长征精神助力林区改革发展的深思。

近4年的新闻记者工作、8个大大小小的采访本、上万字采访笔记……每每下基层采访有几个细节是我必看且又最不忍看、不敢问的,那就是林业职工勤劳的双手、质朴的眼睛、花白的发丝以及那脸上被岁月刻下的皱纹。去年4月1日,林海日报社组成全媒体报道组深入根河、伊图里河、图里河等地进行停伐一周年报道,采访团一行在根河林业局局址通往乌力库玛林场的公路上,巧遇公路维修管理处的职工正在对防火旅游等级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大兴安岭的初春冰雪仍未消融,寒风如刀割般难耐,不远处挖掘机咔咔作响,职工白宝秋穿一件单薄的棉衣,头戴红色安全帽,正在徒手搬石块,通红而干裂的双手上满是划痕。我问他,不冷吗?他笑着回答,习惯了。白宝秋1986年上班就在公路维修管理处工作,以前因木材生产他主要修运材路,现在林区转型,他主要修防火和旅游公路。白宝秋和工友们住在离施工处不远的帐篷里,透明塑料布在风力的作用下呼呼响,木板搭建的床上随意铺着行李,一根从房梁两端拉起的麻绳就是晾衣架,在床铺中间的炉子上长长的烟囱在屋内拐个弯后伸出了室外。在白宝秋30年的工作中,生活状况比这还艰苦的他都经历过。

“以前的运材路都是坑包的,每年春天、秋天都得修一遍,现在道路升级成板油路,不仅有利于防火,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白宝秋朴实的话语,让我内心油然而生无限敬畏。其实,在几年的采访中,我遇到过无数个像白宝秋一样的职工,他们不分年龄、不论职业、不讲条件,在自己的岗位上毅然坚守着,就是那样的坚守,慢慢的让我明白: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付出,每一个荆棘坎坷的路上总有一个值得坚定地理由。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这是来自心底里的呐喊,一个坚定而执着的声音在耳畔久久回荡。人们都说,新闻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又崇高的事业,新闻工作是神圣而又艰辛的工作。当黎明还未托起朝阳,当夜空摇落漫天星光,炙热下的田间地头、无情的火场、冰冷的洪水突发地、艰苦的山场小工队,无论哪里、无论何时都有我们的脚步,这就是职业赋予我们的光荣和使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弘扬长征精神,立足林区改革发展大计,作为新一代媒体人我们的长征之路才刚刚开始,面对未来、面对挑战,我们信心满怀!(赵佳佳)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