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人们常说,诗适于“言志”,词便于“抒情”,其实诗中有平仄起伏,又韵律优美,同样宜于抒发情怀。例如,古诗中有不少描写母爱亲情的佳作,读之令人备感真诚,内心深深为之所触动。
爱淳朴伟大,人人都不愿意离开母亲远行,因此与母亲离别是最令人难过的情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歌《母别子》中写道:“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将母子别离的心碎场景,描写得犹为震撼人心。清代诗人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他在母子离别之时,除了对母亲千般不舍 万 般 难离,还会责备自己未能在父母身前尽孝。他在《别老母》 中写道:“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有子不如无”,足见诗中黄景仁用情极深,读之荡气回肠,引人落泪。
当然,子女出外闯荡也往往是迫于无奈或为一展抱负,其情可悯。所以,唐代诗人韩愈才有“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的诗句,道出了离别的无奈之情,元代诗人王冕也在《墨萱图》一诗中以“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体谅了游子外出闯荡的不易。而且,人虽离别,但母爱亲情不会被割断,所以明代朱柏庐的 《劝孝歌》中有句“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有了慈母临行前的密密细缝,在外流浪漂泊的子女们衣衫整洁厚实,便不觉得寒冷了。
母子离别苦,使人忆起儿时在母亲羽翼下成长的时光。唐代诗人司空图想起了母亲教他学步、授其礼仪的日子,因而写下了“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的名句。而孟浩然则在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中写道“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描绘了在十五岁穿彩衣的年龄,与母亲住在一起并在母亲面前侍奉左右,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情画面。
正因母爱难舍,常常引发诗人的思念之情。宋代诗人与恭在母亲去世后,不由怀想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留下了“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的诗句。然而,子女思念母亲情深,哪知母亲思念儿女更甚。所以,清代诗人倪瑞在《忆母》一诗中感慨道:“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一语道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那么,母爱如此深沉,子女何以为报?正所谓“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子女唯有尽心尽力孝敬父母,才能回报父母之恩。否则,如李商隐诗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报答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如果连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都无法报答,人生还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托付于他,让他去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