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前些日子和同学去粗粮馆吃饭,大家一致要吃菜团子。掰开菜团子,一股香气串出来,我吃着那暄腾腾、香喷喷用白面和玉米面还参杂着黑米面的发面菜团子,便想起了母亲做的菜团子。
小时候,家里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一家8口人的生活。母亲精打细算不让我们饿着,特别是父亲要上班,必须保证体力。所以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做饭,经常给我们做菜团子吃。那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菜团子是我小时候经常吃的一种主食。
只见母亲事先在预备好的水碗里沾一下手,然后用手熟练的挖一小块面,双手三转两转的那一小团面就变成了圆球形,然后,母亲用两只手倒替着拍打这团面,只几下,面团就成了一张不厚不薄的面皮静静地躺在了母亲的手心。母亲再用小勺把事先调好的馅放进去,然后捧着放了馅的面皮,拇指轻轻用力把馅往下摁,手掌和其余的手指轻托着面皮的周遭往上轻柔的带几下,同时,面皮在手心里轻盈、平移着转动。母亲的手熟练的灵动着,那面皮很快就把馅包裹了起来。那时的菜团子,面皮用的全是玉米面,馅是山上采来的野菜,有燕尾菜、婆婆丁、四叶菜等,也时常用些白菜或大头菜,加入几滴可怜的豆油,偶尔放入一些猪油渣,加上点粉条,那便是一顿极美的餐饭。
直到今天,已四十岁的我依然很好奇,那原本不易黏连的玉米面,当年母亲却硬是用它将菜团子包得皮薄馅大,且难觅折痕。一个个黄色的菜团子露出头来,热气氤氲,没有香味,然而单纯质朴。我们一边啃着掉渣的菜团子,一边听母亲絮絮叨叨地讲故事。
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母亲做的菜团子时常让我回味,同时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亲情的至高无上。这种亲情的力量,始终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召唤着我,我知道,那就是爱的归宿。
□刘晓辉
林海日报社主办林海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15-0074林海日报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