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我的家乡潍坊寒亭,至今流行着初一拜年的传统习俗。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年是掰着手指头计算着年的到来,是能吃上好吃的、穿上新衣裳、放上大鞭炮,但最难忘的就是拜年。
大年三十下午,大人忙活着包饺子,准备大年三十和初一早上吃,饺子在我们家乡是象征着元宝,过大年吃饺子,象征着人们一年多挣元宝。三十下午,各家的孩子几乎都不出门,除跟大人拿着鞭炮、纸钱、贡果到坟地祭奠老人,就在家里收拾屋子,扫院子,挂年画,贴对联,贴门窗喜钱,家家户户把家里装扮得漂漂亮亮、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初一的客人来拜年。
初一早晨指针刚指上4点,母亲就煮好了饺子,母亲一边小声喊我们,一边嘱咐:“过年了,别大声喊叫,别出动静,好好地就能一年顺利。”
那时候,我们很听话,大人一喊马上起来,不敢大声说话,吃上一碗多饺子,穿上新衣服、新裤子、新袜子、新鞋去拜年,兄弟们站在一起,首先给自己父母行个大礼,说一两句拜年话后,出门到亲属和邻居家里拜年。家乡人拜年都按程序进行,先到亲属长辈家拜,再到邻居长辈家拜,后到平辈家拜,家乡人拜年始终尊守这个规矩,有时候到几家拜年,走街串巷来回重复走十多次,都不走捷径,不破这个规矩。
春节拜年,人们最自豪、最神气的事,一大家族的五辈以里的哥兄弟们提前约定早上在街道上或者在某家里集合,编成拜年队伍,队伍长达30人以上,兄长前头带队,走东家串西家,一路欢声笑语,进屋拜年按照年龄辈分,先叫一声尊称,然后给长辈行大礼,问候一声“过年好”,接着,长辈高兴地拿着糖块、瓜子往我们的衣兜里装,长辈说上几句吉祥话,与我们聊一聊去年的事、今年的情况。就这样一家家转,一转就是一天,拜年结束,回到家虽然有些疲劳,但从心底里感到开心,因为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尊重长辈最好的见面礼,另外,到外地求学、上班、当兵的家乡人回家过年,家里人都想从他们嘴里聊出点新鲜东西,打探着山外的月亮山外的天。
我从小就喜欢拜年,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通过拜年与人们接触,共同交流信息,相互增加感情。
30多年过去了,每次过年回到家乡,我都兴高采烈地与哥兄弟们走东家串西家拜年,拜年的习俗没变,只是我找不到以前那种拜年感觉了,家乡长辈少了,陌生面孔多了,一大家族五辈以里亲属的孩子名字有时都记不全,他们都是先自我介绍一翻,晚辈孩子们很有礼节地对着我行个大礼,问候一声“过年好”,我也像以前长辈那样,拿着糖块、拿瓜子递给孩子们,再跟孩子们聊上一些祝愿的话。
近些年,中国传统拜年方式演变了,都在家里用手机或者电脑上网拜年,于是,没有了以往你来我往非凡热闹的景象,没有了“过年好”那亲切问候的场面。
走了月亮,来了太阳。日子一天天流逝,年一年年过着。家乡传统拜年的习俗依然存在,或许是传统拜年的喜庆与热闹,抑或拜年蕴含着人们的某种期盼,拜年还是要永远延续下去。
□栾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