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鹤 蜚
到内蒙古一定要去大兴安岭;到大兴安岭,一定要去得耳布尔。
在得耳布尔,每一种记忆都与爱有关,每一种风光都与梦想相携相生。
最初听说得耳布尔是在年少时,住在“海军大院”的桂兰小姨出嫁后,跟着丈夫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得耳布尔林区工作。那时候生活困难,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得耳布尔回大连,要坐火车,换汽车,走好几天。桂兰小姨好多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她一家老小带着大包小包回来时,“海军大院”就轰动了一般,他们带来木耳、蘑菇、核桃、松子和许多说不上名的山珍野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大山里采来的原生态宝贝让大院里人的羡慕不已。每当他们家飘出小鸡炖蘑菇的香味时,大院里的小孩子们一个个馋得直咽口水,那满院飘香的味道,至今让人回味。
桂兰小姨先后生了五个儿子,每次回来,他们都被大院里小朋友们“追星”,听他们讲大森林里的稀奇事,讲欢跳的驯鹿,骄傲的狍子,傻瓜一样的黑熊,四处乱窜的野猪,花朵一样的山鸡,一步蹿到树尖的松鼠,各种鸟儿,讲大森林里的松树,还有能生火也能写信用的树皮——薄如纸片的白桦树,讲住在白桦树皮房子里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讲伐木工人在大山里砍倒大树时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吼声……
年少不懂生活的艰辛,常常在他们的讲述中,把遥远的大森林想象成梦想的乐园。渐渐长大,才一点点了解到,桂兰小姨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刚到林区时,他们几乎是一无所有,自己用木头盖房子,还要种粮,种菜,养猪、养牛、养鸡,在林区经常“遇险”。记得刚到林区不久,有一天,桂兰小姨的爱人正在大队部工作,突然门被撞开了,闯进来一个庞然大物——“熊瞎子”,也就是黑熊,他听人说过,要是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跑,不能反抗,要立刻装死,于是他就趴在地上装死。“熊瞎子”在屋里转来转去,磨蹭好一会儿,才大摇大摆地走了。
每次桂兰小姨一家要离开时,大家总是万般不舍,小朋友们会把平时当宝贝一样的小玩意儿送给他们,小人书、铅笔盒、弹弓、溜溜弹。对于在大海边长大的我们,对遥远而神秘的大兴安岭充满了向往,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大树、宽阔的河流、冰天雪地里的爬犁,还有狗熊、野猪、山鸡、小鸟等,统统装进脑子里。还有许多疑问和困惑:极寒天气里,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人还敢出门吗?那些无处取暖的小动物们会不会冻死?小木屋里燃烧的炉火会不会引来外出觅食的“熊瞎子”?那些被伐倒的参天大树,怎样运到山外?伐木工人拉大锯扯大锯的吼声,会不会引来狼?那些四处乱窜的小松鼠,如何挨过漫长的冬天……
桂兰小姨母亲去世后,她好长时间没回来。那些年,城市变化大,“海军大院”拆迁了,桂兰小姨再回来时就找不到家了,她迷失在一座座新起的高楼间,到处打听,正好遇到“海军大院”的人,把桂兰小姨带回了家。桂兰小姨看到她姐姐时,两姐妹不由地抱头大哭,桂兰小姨说,姐,我差一点就找不到家了。
长大后,“海军大院”的孩子们各奔东西,我再也没见到桂兰小姨,但小姨漂亮白净的面庞,高挑的身材,开心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桂兰小姨,让我这个从小在大海边长大的女孩,暗生出一种情愫,对发生在大兴安安岭上的神秘传奇,对遥远的大森林,充满了无尽遐想和深切向往,甚至在心里偷偷地羡慕桂兰小姨义无反顾跟随爱人奔赴他乡的勇气。只遗憾无法奔涌在激情澎湃的岁月里,无法拥有一无所有却又敢于一生相随的爱情,但是,从小到大,深远厚重的大森林悄悄地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使我在远离大森林的地方,想象着,凝望着,期待着有一天与之相逢……
终于,在金色的九月,我如愿来到向往已久的大兴安岭,来到在心中深藏已久又朝思暮想的得耳布尔。
得耳布尔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隶属内蒙古根河市,与莫尔道嘎接壤。得耳布尔在鄂温克语中意为“宽阔的河谷”,在蒙语中译为“地裂”,即为“开天辟地”之意。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地跨呼伦贝尔、兴安盟九个盟市。1958年,得耳布尔林业局成立,一大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林区。得耳布尔开发建设65年来,为国家提供了近900万立方米木材,累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近20亿元。
在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停伐纪念地,现场还原了林区人熟悉的木材生产采、集、装、运、卸等整个生产流程,还有当年使用过的拖拉机、运输车、油锯以及林区生产生活等老物件,那锈蚀和斑驳的印记,正是伐木工人真实过往的写照,而这一切,都凝固在2015年3月31日,从当年4月1日起,整个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林采伐,所有采伐工具全部被封存。强壮而浩瀚的森林被保护起来,那些大树冲下大山时壮观景象,伐木工人惊天动地的劳动号子,永远消逝在山林间,他们就此告别伐木生涯。
曾经,林区人携手大森林慷慨无私的输送和给养,成了时代最美又最难忘的记忆。
停伐,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停伐,牵动着林区人的心,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以517工队来说,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木材生产工队,但在22名职工中,从事木材生产时间最短的也有十几年,他们以往的工作就在伐木,而对于自小在林区长大的林二代林三代,他们习惯了依山而居,以林为家,以山为伴,在大山深处繁衍生息。
有的人一时转不过弯,有的不知道何去何从,各种困难,让停伐举步维艰。
当年,开发林区是国家建设需要。如今,停伐,是党和国家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只要国家需要,林区人从不讲代价。在困难面前,他们展现出担当精神。各级领导迎难而上,深入调研,与职工谈心,做思想工作,使职工们稳定身心,逐渐理解停伐是林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思想上有了共识,他们纷纷表态:“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个个林场,而是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保卫的是祖国北疆的生态系统,咱是光荣的。”
放下斧头和油锯,从伐木人转变为护林工,从森林防火到资源林地保护,从森林病虫害监测到植树造林、森林调查。短短几年,517工队职工累计植树2.2万余株。他们集资246万元,采用股份制经营模式,对517工队生活区进行升级改造。职工自行设计和施工,建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森工文化体验康养胜地,打造成聆听森林故事、生态科普、挖掘林俗文化、感受森工变迁的“林区博物馆”,成为游客最新“打卡点”。517工队从单一的生产职能华丽转身,成为集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新型工队,他们的故事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林区深化改革的一个样板。
勤劳智慧的林区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经历过阵痛,攀爬过陡坡,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就了绿水青山、生机盎然的大兴安岭。
正值雨后,山涧饱胀的万千溪流,一股脑涌进宽阔的得耳布尔河,河水湍急,像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奔腾而去。远处是更远的河流和更深的森林,我不由地想起远嫁至此的桂兰小姨,想到她当年那万里奔赴的爱情,眼前浮现出她年轻美丽的面庞,她现在已八十多岁了,听说她的五个儿子有的在林区,有的在河北、安徽等地,桂兰小姨经常去几个儿子家小住。
对一个难以抵达的地方,或许终生只能去一次,但行走中的美好与相遇,都将凝固在未来的回忆中。不是每一次离别,都会有不期而至的重逢,桂兰小姨,你可知道,许多年过去了,那个海边女孩一直在想念你,牵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