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虎壮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捐献出去至少还是有些用的,我愿意为医学事业做贡献!”81岁的单玉郎老人几次向记者表述无偿捐献遗体的心愿,希望帮助联系相关部门,在他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需要更换器官的人们。
单玉郎老人是吉文林业局的一名退休职工,1936年出生于通辽科左中旗代力吉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吉文地区,提起“单玉郎”,大家并不陌生。老人2011年秋冬之季搬入林业局车队新建棚户区楼。最初的日子里,老人见到每天都有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散落在小区的角落里,觉得不顺眼,就挥动扫帚清扫,用铁锹将垃圾清理到垃圾箱。这一干,就是5年。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每天要清理3个多小时,现在垃圾少了,多数人能把垃圾直接投到垃圾箱。”但老人每天早上6点,下午4点义务劳动的习惯没有变。
单玉郎老人目前身体状况良好,长久以来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中节俭养德,持家有方,邻里相处和谐,在居民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经慎重考虑,老人决定在自己离开人世前把遗体无偿捐献给社会和需要的人。老人说:“需用部位做完后,我希望有一半的骨灰能撒向林业局九支线301小工队旧址山坡,那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希望在那里继续看护山林,希望那里郁郁葱葱!另一半的骨灰带回家乡,和父母老伴团聚。”
老人的善行、义举、大爱,影响着自己的子女,也感动了社区内外居民群众。老人的儿子单迪明退休后,每年跑前忙后几十次为他人忙碌红白喜事。去年,有当地人在广西打工突患脑干出血,生命垂危,他和“喜闻乐见”餐馆员工一起为患者捐款1000元用于治疗。单迪明对父亲捐献遗体表示支持。记者走访还了解到,除了打扫垃圾,单玉郎老人还经常帮助别人。住在20栋4单元的邻居范德老师说:“单老给人的印象是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每年冬天一下雪,他首先把身体不便的老人家门前扫干净,怕老人出门滑倒。当邻居出门上班时,他已经将雪扫完了。以前单老在河南居住时,还用推车拉沙石,义务铺垫起一条便民路。” 对于单玉郎老人无偿遗体捐献,范老师说:“这一令人敬佩的善举冲破了狭隘的世俗观念,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单玉郎老人是一名老党员,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说起遗体捐献的事情,单玉郎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我对人的生死观是:生,应为人民服务而生,才有价值;死,应为人民服务而死,死得光荣。但愿在我死后,捐献遗体能够供医学科研使用,能帮助那些患者康复,为社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让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