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牙市再添“国字号” 免渡河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张淳源
2019-01-11
1752

        本报讯(通讯员 赵宗杰)2018年12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2018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免渡河湿地公园于2013年1月13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位于牙市中部,地理坐标为49°05′20″—49°16′44″,东经120°45′12″—121°00′55″,总面积6102.94公顷,湿地面积4610.85公顷,湿地率75.56%。根据湿地资源、珍稀水鸟分布情况及其特征,综合考虑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科普宣教和后期管理的便利性,将免渡河湿地公园划分为3个功能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

        免渡河湿地景观多样,河流、湖泊、沼泽与山体、森林相互融合,植物类型多样,开阔大气,形成了不同的湿地景观风貌。

        湿地公园内鸟类丰富,鹤鹳类、鹭类、雁鸭类、鸥类逡巡徘徊,是免渡河湿地的一大景观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免渡河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生物特征显著。湿地公园是典型的高纬度地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鸟类夏季居留地和繁殖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湿地公园有维管束植物51科296种,脊椎动物24目51科177种,其中湿地鸟类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灰鹤、蓑羽鹤、白枕鹤等。

        湿地公园内,免渡河在大兴安岭脚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奔腾而过,孕育了发达的河道系统、河流两侧广袤的灌丛沼泽和草本沼泽,生态功能显著,是灰鹤、东方白鹳、黑鹳等湿地鸟类的夏季栖息地,也是牙市的生态安全保护伞,并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和草原交汇处的免渡河湿地,是牙市绿色底盘上的点睛之笔。

        多年来,免渡河湿地公园管理局始终遵循着“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重点实施总体规划的修订、标志性大门等建设内容、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工作,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00万元,全面开展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