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讯(通讯员 王晶)牙克石市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环境保护攻坚战,积极推进“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重点工作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作风、更硬的措施,奋笔疾书建设优质生态、重视环境保护的美丽画卷。
牙市积极推进建城区燃煤小锅炉淘汰工程,提高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机械化清扫率,全面推进露天烧烤整治等重点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出真招。
牙市建城区燃煤小锅炉淘汰工程预计总投资1138万元。通过采取集中供热并网、移动供气补给、改用清洁能源以及依法关闭等方式,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完成市建成区内45台燃煤小锅炉淘汰任务,促进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全面做好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58万平方米、1.4万户居民区的一级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工作,做到统收统运、日产日清,并全面提高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机械化清扫率。
采取“彻底取缔”和“规范经营”结合的方式对露天烧烤进行长效治理。目前已取缔流动露天烧烤摊点390余起;依法取缔了门都大桥烧烤夜市及市区两个比较集中的露天烧烤场地,共取缔露天烧烤固定摊点110余处;在市郊沿河区域设立警示牌,共劝阻疏导到沿河区域烧烤的群众220余人次;烧烤经营商铺进行规范化管理,查处整治出店经营、店外烧炭行为280余起。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牙市创新总结提炼“二看三问四查一报”河长制巡河履职四步法,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确保全市水净河清。
牙市开展清河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效果。到去年11月,全市已出动人员53000人/次、机械2300台/次,清理河道、沟渠260km,清理垃圾6万余m3。各地在堤防一侧增设100余个机械装卸垃圾箱,一些镇办还设置了大量的警示标志。市、镇两级河长履职尽责,对我市境内四大流域各河流河段累计巡河1780余次;通过“四步履职巡河法”和“三张清单三个清”制度的落实,全市共排查出45个涉河流河道的突出问题,目前有32个问题已整改销号。编制完成全市河流“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有效保护和治理了水生态环境,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海拉尔河市区莫拐段需恢复治理采砂区域6处,已完成5处区域恢复。市区八号段兴安新城棚改新区配建取料厂,正在有序进行清理存砂和恢复治理工作。水源地整改工作不断加强,16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编制了《水位、水量双控方案》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方案》,规模以上用水按要求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控制用水总量在1.29亿立方米以下。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与延续管理,规范取水申请、审批程序,全年办理取水许可证新发45本,延续26本、变更3本。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牙市全面启动湿地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工作,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018年上级下达牙市造林任务15.95万亩,实际完成27.278万亩,完成任务的171%。完成牙、免两林场新增4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落界及申报工作。加大湿地修复力度,对莫拐湿地进行植树造林,共完成植被恢复1500亩。
牙市把保护与治理地质环境列为开采企业的法定义务,落实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权限,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通过强制企业存储保证金等措施,明确矿山企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
牙市已有15家在期矿山(含已停产矿山),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首期和分期治理工作,投入资金455万余元,治理面积479.975公顷。实施呼伦贝尔市级“先建后补、以奖代投”,牙市国道G301线暖泉屯村北侧废弃采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绥满高速(G10)国道两侧废弃采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计投入资金364万余元,治理面积25.52公顷。将滨州铁路、301国道博克图-牙克石段,302省道博克图-沟口段两侧各1000米直观可视范围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开展了废弃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通过削坡、回填、覆土、平整、植树,对自然生态景观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