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疫情防控快板书诞生记

王琦
2020-02-13
1992
     何康红
      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在2020年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快板书”结缘,更想不到能用手中的笔为一场无烟的战斗加油助力。
      新冠肺炎疫情像夏日的暴雨,说来就来。从开始听到这个词的不以为然,到担心我们这个偏远小镇有人感染,再到出门害怕碰到从外地回来的感染者……我的心情跟全国人民一样,一直悬着、压抑着。呼伦贝尔日报、林海日报、律动兴安、牙克石宣传……每天关注各类官方平台,不停地刷看各路消息,把每天的消息一条一条看个遍,成了我从除夕开始每天的必修课。
      冷静下来以后,我接受了“宅在家里也是给国家做贡献”这个说法。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刷信息,一条标题为《看哭!1000封“请战书”背后》的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条报道来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文中报道了呼和浩特市卫健委机关、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志愿报名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事迹。每个人的名字上,都印着一枚鲜红的手印……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和平年代的“战事”,这是一场“敌我分明”的“战事”,这是一场考验责任和担当的“战事”,我被医护人员临危不惧、仁者大爱的精神所感动。我想,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应该仅仅把“宅在家里”就当成“对国家做贡献”。自己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挺立在抗疫前沿,但也可以像众多文艺工作者一样,拿起手中的笔,用朴素的语言劝导普通群众不出门,不聚餐,自觉宅在家里隔离,做好自身防护,用自己的真情赞美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及各行各业逆行者的美丽身影,为抗击疫情营造声势、提振士气,树立打赢防疫阻击战的信心吧。
      怀着这样一种激动的心情,我打开电脑开始敲击键盘。因为平时自己比较喜欢写打油诗,联想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我把自己的感悟凑成四句话为一段的小文,想到哪儿写哪儿。“这个春节不寻常/新冠肺炎传四方/围追堵截溯源头/一场战役正打响……人民军队爱人民/危难时刻上前方/白衣勇士担使命/战役场上是强将……”每每危急关头,解放军战士都是冲在最前方,就像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样,这次又是白衣天使冲锋陷阵救死扶伤,还有林地基层干部、关键岗位乃至文化战线工作者都在为防控疫情尽自己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写了好几段。
      第二天,我把自己的“作品”再次打开,增添内容,修改语句,揣摩用词,打磨出10段。
      通过微信平台,我看到各地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也都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快板书”这种曲艺方式非常吸引我。自己写的是不是也可以称得上“快板书”呢?我把自己的作品发给牙克石市文联一位老师,向他请教。没想到,老师很快回复了我,对我的作品给予肯定,并把他近日创作的作品发给我。我从他的作品中更加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文化人”的家国情怀和内心情感,更激发了自己创作的欲望。
      快板书文字稿基本成型,但让它趴在电脑里,既起不到作用,也不能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去,我很着急。暗想,自己水平有限,即使投稿出去,也可能不会有人来表演而没法传播。又想找当地几个说过快板的年轻人去表演,但转念一想,这个关键时期,大家都宅在家里不出门,我这跑东跑西的不说,还得折腾别人。不行就自己尝试一下吧。我跑到卫生间,自己练习着说,然后听录音。这一听不要紧,才发现原来自己说话咬字不清,弹舌音卷舌音不分,而且经常卡壳,练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我没死心,又把女儿喊过来听我练习,女儿给我指出来几处发音不对的地方,让我控制音调,又鼓励我继续练习。
      白天练、晚上练。纠正自己发音的同时,我也反复修改稿件,因为有的语句写出来不是毛病,但是读起来却容易咬舌,不顺畅,我就把这样的词语再重新换词。这样反复练习两天,终于让自己稍许满意。看到微信平台律动兴安正征集这类题材,我就把录制好的视频发给编辑老师,受到他们的认可,并很快播发。
      几天来,这篇以“林业职工以笔为援创作快板书为抗击疫情加油”的视频及文字稿受到了好友们的欢迎。“文笔俱佳,耳目一新”“说得太好了!”“位卑未敢忘忧国!”有网友留言,有网友点赞,还有其他平台进行转发,这是对我文中抒意的赞同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历经了十余天的居家隔离,我的心更加平静。也许我们正应该利用这段时光给自己充充电,做一些平时总说没时间做或者没尝试过的事,挑战一下自己。停下急匆匆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坚信阴霾总会过去,春暖必定花开。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