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汪玉林,一位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老兵

王琦
2021-07-02
2274
       毛虎壮  高杨
      汪玉林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又聚集在党的旗帜下,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一段难忘的人生;他在红色理想指引下,在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奉献自己炽热的青春年华;他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缩影,以实干筑就担当。
      如今,他年事已高,两鬓已白,但热情不减。汶川地震,他捐款1000元。抗疫面前,他虽居住在山海关,依然通过微信向吉文森工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发去捐款申请,去年3月份向战斗在最危险的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捐款2000元。他从不提及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往事,工作期间深藏功与名。如今离休的他仍一心向党,积极宣讲革命事迹,教育后人。他用自己的善行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彰显一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在这火红的七月,在党的100岁生日之时,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位已有66年党龄的老兵,讲述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汪玉林的家训中有这么一条格外显眼:“子孙后代永远跟党走”,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这是一个老兵的志向与追求。在汪玉林事迹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
      汪玉林,1933年7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8年3月,刚满15岁的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抓去做了壮丁,平时挑担子,做苦力,战时挖战壕,运弹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人待遇让他我患上了严重的肺痨。国民党军队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好似土匪,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他多么想改变那时的境况,可是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力。那个时候,汪玉林的梦想就是能脱离这样的苦海,能吃上一顿饱饭,能过上人应该过的生活。国民党军官多次劝说、逼迫他参加国民党军队,都被他拒绝,为此他没少挨打。11月,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汪玉林所在的国民党军队一头扎在了刘邓大军的口袋阵里,就这样,在他濒临绝望的时候是共产党和解放军把他救出了苦海,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点亮了他生的希望,给了他人生的信仰,让他参与到打破旧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渡过淮河、南下长江,转战浙江、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把和他相同境遇的劳苦大众救出水火,为劳苦大众、广大人民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1956年,汪玉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他的生命融入到党的怀抱。1958年经组织安排,汪玉林转业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管理局吉文林业局建局筹备处,参与制定吉文林区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他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林区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此后,他先后在贮木场、森调队、知青办(劳动服务公司)、汽车队等单位工作,和吉文局广大的林业工人一道,在林区的林业生产中完成了保障国家“四化”建设的任务。那时候的林区用三个“极其”来形容就是:气候极其寒冷、生产条件极其艰苦、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是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冲在最前线,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爬冰卧雪,肩抗人拽运原条,喊着号子装车皮,致力于吉文林区开发建设,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大兴安岭人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林区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产业调整,克服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迎来了国家天然林保护的历史性机遇。2015年4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个历史性的转折,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是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的命运总是和祖国息息相关。
      已有89岁高龄的汪玉林深深感到,能够享受到今天的新生活无比幸福。他说:“奉献与牺牲是党教会我的人生道理,我的初心就是入党时的誓言,永远跟党走,革命年代不怕牺牲,和平年代甘于奉献,我愿为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