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高里敏
在我父母家仓房的角落立着一辆黑色的、落满灰尘的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车。看到它,童年的记忆一下涌上心头。
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刚上小学,全家只有这么一辆自行车,那是爸爸上班的“坐骑”。那时候的自行车在人们的眼里不亚于现在的汽车,看见谁骑着一辆自行车从身边经过,那真是威风啊!我也常常幻想骑着自行车那种风驰电掣般的感觉,能骑上爸爸的自行车出去溜一圈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梦想。
那时候,一个普通家庭里基本上只有一辆自行车,我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得等大人下班回家后才出来“练车”,我的爸爸每天下班非常晚,常常天黑了才到家,而其他小伙伴“练车”的时候也不会外借,所以我“练车”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终于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得挺早,我和姐姐赶紧推着自行车出去溜。由于我人小,自行车又很大,我根本够不着车座,就只能从大梁下面骑,小朋友都管这样骑车方式叫“掏裆”。在今天看来,“掏裆”可是个技术活儿。因为身体完全在车的左侧,却要把右腿从大梁下伸到车的右侧,把右脚放到右脚镫子上,身子一上一下地把车蹬起来。人要平衡,车要平衡,且随着身体的起伏,平衡点还要不断调整变化,比成年人学骑车——一迈腿跨在座椅上、两腿都能够着地要困难得多、危险得多。开始,我先练练滑行,左脚踏在左脚镫子上,右脚连连蹬地,让自行车能滑行起来。在滑行中,我把右脚伸到车右侧,左右脚轮流使劲儿,身子一起一伏。也许是太心急了,基本功不扎实,当时又是冬天,很滑,一不小心,我连人带车一起摔了,腿也磕破皮了。我哭着回到家,父母并没有责骂我,而是赶紧给我的伤口抹药。爸爸对我说:“骑车就跟生活一样,不仅要看清脚下的路,还要远眺前面的路,再厉害的人也会摔跤,但是摔了一次后,下次就知道怎样不会再摔。你要勇敢面对难走的路,等天气暖和了,爸爸再带你去练。”
那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再骑车了。到了第二年夏天,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再一次踏上自行车。爸爸虽然每天工作很累,但还是经常陪我去练车,而我骑自行车再也没摔过,因为我彻底掌握了技巧,也学会了看路。
再后来,哥哥姐姐有了“二七”或“二六”式的自行车,比起“二八”更加轻便、小巧,更适合我们女孩子骑。与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一样,自行车的颜色也不再只是黑色了,开始变得五颜六色,我再“练车”就用姐姐的。这时的我长高了,车不稳就用脚支地,再也不会摔倒了。再后来,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有适合各自大小的自行车,再也不用像我小时候那样“掏裆”骑车了,而“掏裆”这项“绝技”也彻底绝迹了。
随着林区人生活条件的改变,我们的身边出现了“山地车”“变速车”还有电动车。如今,40年过去了,家里的自行车逐渐被汽车所取代,当年曾经努力学骑车的我也考了驾照,自行车已经好几年没骑过了。我的外甥女甚至没学骑自行车,直接就考了汽车驾照,侄子也有了自己的汽车,而现在市面上又有了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个年代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国家和林区发展的日新月异,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现在,家里有自行车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一些城市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出行方便至极,需要自行车的时候扫一辆共享单车,用完放回指定地点,还不占家里的地方。
多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林区发生变化的,可不仅仅是自行车,更涉及林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小镇过去的板夹泥房子不见了,坑坑洼洼的小路不见了。镇上高楼林立、街道干净整洁。我们家从阴暗潮湿的平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家里的智能电器越来越多,通过手机操纵,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再也不用烧火炉、掏炉灰了。就连退休的父母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了手机支付和拍摄抖音。如今,我们家族从过去的只有一辆自行车跨越到拥有好几辆汽车,每年我们开着车带着父母去全国各地旅游……
一辆“二八”自行车,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林区记忆。它装着我们童年的梦想,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快乐,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家的自行车已经不再使用了,可是我们都不舍得扔了它。因为看见它,就想起了曾经努力的岁月;看见它,更加感恩衣食无忧的现在;看见它,也预见了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