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杰
一天,我在收拾储物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存钱罐,里面有几张泛了黄的粮票,这几张小小的粮票,见证了我的父母青春年代的艰苦岁月,见证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飞跃。
我随手拿起一张粮票,正面显示的是“壹市两”,198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粮票”。背面显示的是“使用说明”:一、本票只限在自治区范围内购买各种粮食和粮食制成品。二、本票面额为成品粮。三、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盖章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就这样一张小小的粮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非常珍贵的。那时,一切商品都凭票供应,除了粮票还有布票、肉票、油票等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票是比钱还珍贵的“硬通货”,没“票”寸步难行。小小的粮票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国家在粮食匮乏、商品短缺的特殊年代里为全国人民吃饭问题而印制的粮食供应凭证,关系着全家人的温饱。
1955年国家发行了第一张粮票,从此粮票走进千家万户,又在千家万户演绎出无数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我的父亲是一名林业职工,因为是单职工家庭,所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我和妹妹每次出去玩看到有小伙伴手里捧着大白馒头,我们就直勾勾地看着人家,馋得直咽口水。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白面,就用玉米面烙些饼子给我们解馋,当时吃得也是津津有味。然而,就连这些玉米面也是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粮票才换来的,更不要说白面了,那种“稀有”的食物,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凭票买上两斤,然后包上一锅饺子美美地吃上一顿,所以那时我特别盼过年。
我们一家四口就靠父亲那点儿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每人每月28斤的口粮,都是定量的,吃没了只能用粮票换一些粮食,所以粮票异常珍贵。我们家姐妹两个,年纪又小,所以吃得少,每个月的口粮还有点剩余。而我阿姨家有四个儿子,他们家每月不到月底装粮的缸就已经见底了,只能用一些土豆和野菜充饥,表兄弟们常常会饿着肚子,所以我们家每个月都要接济他们一些。那时每家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人口多的人家生活自然是更艰难一些。粮票是有限的,一般的家庭都没有多少工资收入,粮食不够吃,大多数人便会去山上挖野菜。我小时候也常常跟着母亲去挖野菜,和上玉米面蒸几个菜团子,那便是人间美味了。小孩子的零食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各种各样的小食品,就连最普通的苹果一年到头也看不见一个。母亲偶尔会花一毛钱给我们买两根冰棍解解馋,算是奢侈的了。为了馋到别人,我们姐俩会举着冰棍到处去炫耀。那时很多人不仅吃不饱饭,连衣服也穿不暖,家里孩子多的,都是穿哥哥、姐姐穿小的旧衣服。家境好一点儿的,逢年过节会用布票买布给孩子做上一件新衣服,在学校,谁要是穿了一件新衣服,其他的同学都会羡慕得不得了。
当时由于物资紧缺,有时候即使有票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为了能买到需要的物资,父亲每个月都会早早地去排队抢购,去晚了就买不到好东西了。那时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人山人海的。购买时总要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秤杆上的准星,生怕缺斤短两。买到粮后,再一丝不苟地扎紧口袋,小心翼翼地把粮食带回家。
现如今,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珍藏的几张小粮票,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一段独特的历史印记,记录了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强盛,林区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过去我们买东西要凭粮票、油票、布票,而现在超市里各类商品物资充足、品类齐全,我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粗茶淡饭变成了炒菜浓汤,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鸡鸭鱼肉,现在早已成了家常便饭。现在的孩子再也不必为了一顿饺子盼望着过年了。
一张小小的粮票,成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