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林,2004年参加工作,是绰尔森工公司森林经营管理处的一名技术员,在现在的岗位已经工作了10年。
回想过去的一年,虽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我无怨无悔。在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我明白,想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离不开“四勤”,就是腿勤、眼勤、手勤、脑勤。其中,腿勤当然是第一位的。就拿森林抚育工作来说,每个林班中的每一个小班,我们都要跑上两三遍,有的小班去四五遍也是常事。为啥呢?就怕作业质量不合格。干我们这行的,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工人们干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培训、指导、检查,每一项工作都要深入细致。职工们有做得不规范的地方,我们指出来。他们改正了,我们去检查,合格了,最后验收的时候还需要重新检查一遍。所以说,“现场”就是我们的办公地,一线就是我们工作的舞台。
回想自己刚从事技术员工作时,我在有资历的老工人眼里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他们很多人是参加工作就在生产一线的,在一线工作了三四十年。那时候正是木材生产时期,我一个年轻人刚到岗位,就负责检查指导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看我的眼神,好像在说:“我都干了这么多年了,用你一个小孩子来管我吗!”我深知自己在业务上是一个新手,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于是,我抓住每一次跟他们上山的机会,利用看、听、问、想、记的方法学习,并对照调查设计、操作规程认真揣摩。虽然都是木材生产,但因为林相、地貌的不同,每个伐区也不尽相同,我从中摸索出哪些项目是“红线”,哪些需要根据现地情况灵活掌握,对自己的业务一点点熟悉起来。渐渐地,我在入山检查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有理有据地拿出自己的意见,大家一看,都觉得我说得对,便慢慢地认可我了。
后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植树造林、森林抚育中来。工作内容变了,但工作性质没有变。作为“把关”单位,我们一如既往地前移工作关口。每天到现地,在每个队、每个作业组奔走。验收时,我们两三个技术员一组,隔个几十米远,从小班这边走到另一边,汇合后再回往走,防止出现疏漏。我们常常一工作就是一整天,兜里带点吃的垫一下肚子,就算是午餐了。每天晚上一回到家,就只想躺下,啥也不想干。说不累,那是假的!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难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今年的远征造林工作的确很辛苦。今年绰尔森工公司的远征造林地点在库都尔森工公司。库都尔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在林相、地形、土壤类别上都跟绰尔有很大区别。刚上去时,不知道工作从哪下手,工人们更是不适应。因为居住地距离工作地点较远,通往山上的都是泥水路,车根本进不去,只能靠步行。我们每天走路去造林地,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等到了造林地,体力已经消耗了大半,加上离家较远,生产生活诸方面都有很多不便,工人们生产情绪不高。那阵子,为了做好远征造林工作,单位领导一边带着我和同事们上山跟班作业,一边张罗给各个作业点运送给养等生活物资,看护好大家的机械设备、生活用火以及安全生产工作。为了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我和同事想方设法解决大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什么活都带头抢着干。最终,靠着我们真心的服务、真诚的帮助赢得大家的信任,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合力。最终,我们如期完成了远征造林任务。
让我感到内疚的是,远征造林期间,我的孩子生病了,那时正是顶浆造林的关键时期,把握不好,苗木成活率会大大下降,从而影响整体工作。面对不确定因素和人员短缺的情况,我只能把自己家的困难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虽然妻子并没有埋怨我,但
我很自责。
但是,经过这次远征造林的历练,我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不少。多年来,我从一个对生产、技术上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到独立开展工作,再到现在能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自信心、意志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也提上来了。
未来,在这条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道路上,我仍需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前方的路,也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持续奋斗,用心、用力、用情,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就没有过不了的坎、上不去的山、 不过去的河。作为年轻的一代,向绿而行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我们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