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陈晓琳
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近期公布的全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名单里,呼伦贝尔技师学院焊接教师、技师刘英爽榜上有名。
他,看似很普通。15岁到呼伦贝尔技师学院学习焊接专业,8年如一日手持焊枪,在焊花飞舞间淬炼匠心;
他,其实不简单。参加各类焊接技能大赛10余场,斩获自治区、全国和国际奖项20多个,以反哺之心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他,更加不平凡。立志做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焊匠”,2020年通过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回到母校任教,通过“传帮带”弘扬工匠精神。
近日,记者来到呼伦贝尔技师学院的焊接车间,近距离了解这位90后“焊匠”的“逆袭之路。
他追逐光、靠近光,锻造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艺
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伴着“呲呲”声响,一道细密整齐的鱼鳞纹焊缝在刘英爽的“巧手”下完美成型。
说到选择焊接专业的初衷,刘英爽直言:“就是想早点就业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因为刘英爽是一个农村孩子,家住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马河村。那是一个偏僻的村庄,父母都是农民,父母体弱多病,从小家境贫寒,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懂事的刘英爽经常帮助父亲翻地、种田、秋收。孝敬父母、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就像一粒种子,从小就播种在刘英爽的心田。
2015年,中考失利后,刘英爽一度陷入了迷茫。当他看到呼伦贝尔技师学院的招生简章时,不禁萌生出一丝希望,学习技术是他当下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一位学焊接亲属的介绍下,刘英爽选择了焊接专业。
入学后,刘英爽发现焊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可条件越艰苦,技术越复杂,刘英爽就越努力。
理论课程结束后,他一有时间就往车间跑,在一旁观看师兄们实操训练。入学后的第二年,好学上进的刘英爽被老师发现,便让他加入了技能大赛的备赛团队。
回想起备赛期间的“魔鬼式”训练,刘英爽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每天晚上在胳膊上吊秤砣,用手托砖头,手腕累得酸疼,只能咬牙坚持着,直到手持两三斤重的焊枪纹丝不动。平时做事也尽量蹲着,直到蹲着焊接四五个小时不在话下。很长一段时间里,膝盖上的血泡一直没有好过,手上也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备赛期间,他毅然放弃了周末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每天早起晚睡,保持长达12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狭小闷热的操作台就是刘英爽的“练武之地”,平焊、横焊、立焊,每个动作都要练到极致;传统焊、氩弧焊、气保焊,每种技术都要熟练掌握。
刺鼻的烟雾,厚重的工服,封闭的焊帽……日复一日地烟熏火燎,不仅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个烫伤的“勋章”,更锤炼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老师肖强在呼伦贝尔技师学院带出了10余届焊接专业的学生。谈到他教出的弟子时,肖强十分欣慰:“刘英爽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绝对是最吃苦耐劳的那一个。”
铁水的温度,在1100至2300摄氏度之间;电弧的温度,在6000至8000摄氏度之间。强烈的高温之下,刘英爽将焊接从普通的技术逐渐升华为精湛的技能;闪耀的焊花之间,映照出刘英爽对焊接的热爱与赤忱;那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更是见证了刘英爽的每一个“高光”时刻。
他成为光、散发光,用初心坚守“焊”卫工匠梦想
仅有23岁的刘英爽,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稳重。每次谈起焊接时,他的目光总是坚定而有神。
“焊接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零部件,看起来是粗活累活,其实是非常细致的活,需要眼明、心静、手把稳。”平日里,刘英爽要挑战每一种材质和工艺的焊接,从铁到钢,从铜到铝合金,从易拉罐到不锈钢。他说,只要一拿起焊枪、面对焊件,就必须对每一条焊缝认真负责。哪怕焊花把衣服烫得冒烟,也绝不中途停弧,直到焊完为止。
2018年,刘英爽以技能测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到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深造的机会,并在深造期间参加了第三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比赛中,刘英爽沉着应战、全力以赴,历时4天、总时长18个小时,最终从30名焊接高手中脱颖而出,斩获焊接赛项的季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智慧与匠心,这也是本次竞赛中中国代表队焊接项目获得的唯一一块奖牌。当刘英爽身披五星红旗登上领奖台时,他瞬间热泪盈眶,曾经吃过的苦、流过的汗,在那一刻全都值了!
也是从那时起,刘英爽真正领悟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从最初学手艺挣钱的朴素想法,升华到了一种人生的理想信念:“只有把一点一滴的汗水积累起来,才能焊出精彩的技能人生。”
刘英爽坦言,每一次比赛都会有些许遗憾,他都会总结其中的失误点,及时练习改正。为了迎战2020年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刘英爽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训练。
白天练技术,晚上学理论,有时候因为一个小细节,他常常和教练争得“面红耳赤”。即使在饭桌上,聊的话题也是焊接。他拿筷子当焊条,拿饭碗当焊口,比划着怎么运弧、收弧、调整焊条的角度,连饭都忘了吃。经历了一百多个日夜的机械重复训练,强化了刘英爽的“肌肉记忆”,让他将焊接动作牢牢刻在了脑子里,成功攻克了自身的不足。
回到母校任教后,刘英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相授。在教学过程中,他反复操作示范,手把手校正,通过一看、二摸、三听,就能快速判断学生的焊接是否合格。
“每当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希望更多青年人成为高技能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贡献力量。
采访结束前,刘英爽带记者参观了学院的焊接作品展示台,上面摆放着各种精致的焊接作品,他自豪地向记者一一介绍。正是学院培养的一代代焊接人,秉承着“厚德精技 守正出新”的校训,用巧手妙思为冰冷的钢铁注入了新的灵魂。
从焊工成长为焊匠,是一种历练、一种进取,更是不忘初心的追逐。刘英爽始终保持着勤学苦练的劲头,用时间淬炼本领,用汗水浇灌理想。去年,刘英爽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职业技能竞赛,在焊接项目中勇夺金牌,又一次为母校增光添彩。今年,他还将以全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参加巡回宣讲,并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迎战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刘英爽的励志故事和强“焊”人生仍在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