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绿色财富”托起幸福生活

朱高华
2017-09-22
1428

  “绿色财富”托起幸福生活
——来自阿里河林业局的报道之三

          ■ 本网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包文君 本报记者栾维敬 小小食用菌,富民大产业。金秋时节,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里河林业局,从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到基层林场,处处可见收获的喜悦。
          立足当地的气候优势,依托多年来民间发展食用菌产业基础,阿里河林业局在转型发展中因势利导,引领帮扶食用菌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为职工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互助合作 鼓了腰包
          齐奇岭林场,夏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产优质食用菌的优势得天独厚。这里是当地食用菌产业起步的地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阿里河林业局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养殖区域。
          “前几年没多少收入,没有资金,想扩大规模也不行。这几年好了,林场帮着申请小额贷款。今年养了2万袋木耳和4万袋滑子菇。”有着20多年食用菌养殖经验的刘文杰告诉记者,今年食用菌市场供销两旺,收入能达到8、9万元。
          很早就接触过食用菌栽培的刘文杰,每年都出去学习新技术,在不断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同时,无偿为周围的养殖户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职工群众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单打独斗所承担的风险也很高。“我们可以发挥作用啊。需要原料的时候,南至牙克石市的免渡河镇,北至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粉碎后的硬杂木需要多少都能给我们运过来。我们还到处联系客商,把木耳蘑菇卖出去。作为一级组织,这不就是我们该做的吗?”林场主任马志激动地说。
          近几年,林场组织职工集资入股,20多名职工共入股集资38万元,林业局工会贷款20万元,建沙化场地5745平方米,搭建食用菌培植大棚5542平方米,建晾晒棚3276平方米,建食用菌生产车间168平方米,如今,已实现经济收入40万元。
          去年,林场自筹资金购置了2台烘干炉。在采收旺季,遇上连雨天,这两台烘干炉就派上大用场了。不仅是林场养殖的木耳蘑菇,职工、职工家属、当地老百姓来不及晾晒的也都拿过来烘干,而且是无偿使用。
在林场的扶持和带动下,齐奇岭林场形成了合作社式的互助模式,大家拧成一股绳,在科学规避了市场风险的同时,也鼓了职工群众的腰包。
          科技支撑
          富裕靠发展、发展靠产业、产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这是阿里河林业局在实践中总结的产业致富理念。
          2014年12月,阿里河林业局建起了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次年,他们又出资310万元在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统一建立65栋食用菌培植大棚免费提供给职工使用。
          “这个棚是我承包的,干了3年了,今年养了3万袋木耳,挣3万块钱一点问题都没有。”走进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技术员张春福向记者分享内心的喜悦。每年5月份,从园区购买培养好的菌袋,到8月末结束劳作,3万多块钱就能到手。3年的辛勤付出,今年,他已经开上小轿车了。
          “这是我们今年试着栽培的吊袋滑子菇,很成功,产量要比传统地摆的提高10%以上。” 在吊袋滑子菇大棚前,张春福的师父王云峰向记者展示他们的新成果。
          产业园区建立至今,已经对猴头、黑木耳、松杉灵芝等12个品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自治区级科研成果4项,申报《松杉灵芝人工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3项,获国家资金280万元。
今年,产业园区还创新猴头菇的栽培方式,采用菌袋覆土栽培模式,经多次试验对比,总结出猴头菇覆土栽培技术。利用该技术生产出的猴头菇单体最大直径可达30cm,平均直径可达17cm、平均重量达到1.7斤,该课题已提出申请成果鉴定。
          一手抓科技支撑,一手抓精准帮扶。近3年来,阿里河林业局共为506户职工发放无息贷款822万元,扶持职工发展林下经济户890户,其中食用菌培植户309户,蓝莓种植户35户,其他种养殖户546户,共培植食用菌530万袋,蓝莓种植488亩,养猪等家禽1650头,榛子林26000亩,年实现产值5500多万元。
          去年,产业园区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技术服务与互助合作,阿里河林业局食用菌产业发展正由“松散型”向“联合型”转变,区域联动,共同开拓产业致富的新路。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