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崔广成:工作在车床上的“钢铁侠”

唐永朋
2025-02-06
559

□田宇 张海辉

QQ截图20250206090034.jpg

图为崔广成教授徒弟车床的使用方法

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从初中毕业生到机械工程师,崔广成自1986年到满归森工公司工作以来,直至今日依旧坚守在加工段的岗位上。

没有学历一直是崔广成心中最深的痛,1969年出生的他,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家庭原因,年仅18岁的他不得不走上工作岗位。上班第一天他就被分配到机修厂加工段,从此便与车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他总是早早去单位,认真熟悉车床性能,掌握操作方法,本就内向的他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每天围在师傅身边问长问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凭借着这股子勤奋好学的劲头,他迅速掌握了工作要领,仅用三年时间便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因为长时间在灯光并不明亮的车间内研究图纸和精细零部件,他的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因为高度近视,他看东西总是眯着眼睛。上世纪80年代正是满归林区木材生产鼎盛期,几乎所有运材车的防滑链都是他量身打造的,贮木场所有绞盘机大部分也都是他安装的,他用满是黑色油污的手熟练地操纵着飞快旋转的车床,为木材生产提供了最坚强的技术保障。天保工程实施后,他看到各林场在运送苗木时使用的塑料筐破损率极高,便想到用废弃的钢筋焊接育苗筐,他的提议得到了林场领导的高度认可,短短几天内,各大林场都用上了钢筋育苗筐,极大地提升了运苗速度。大家都夸他厉害,他却谦虚地说:“我只是每天都和钢铁打交道,焊一个育苗筐是最简单的操作。”

多年来,他的工作单位从机修厂变成了高地林场,又与河西林场合并,成为如今的河西经营管护中心。可无论岁月如何变化,他的心仍与加工段里那一张张车床紧密相连,仿佛那堆冰冷的钢铁都沾染了他的温度,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40年过去了,崔广成最自豪的是满归小镇处处都留下了他的“杰作”。白马食用菌基地要建造木耳挂袋大棚,既要考虑整齐划一坚固耐用,又要考虑地势高度,近百架大棚,他拿出近百张图纸,俯瞰建设好的大棚区像观光园区一样大气;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住宿方式,30个“集装箱式快捷宿营宾馆”需要随时运送到不同景区,他的建议再次被采用,他为每个集装箱底安装了轮子,又在每辆战旗车后面加上了拖挂装置,使其变成了宿营拖挂车,让“集装箱式快捷宿营宾馆”随时随地都可以搬家。

维修宝格偃松岭太阳能板、制作重要路口宣传栏和广告牌、焊制旅游区公共卫生间的底座和廊桥……他的“作品”数不胜数,这也成为他平时最喜欢围着镇区漫步的原因,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钢铁工具”为公司各个行业带来的变化,他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比喝上半斤老酒还要浓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崔广成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2007年,他成功考取了车工中级技师资格,弥补了心中对于“学历”的遗憾。2022年获得机械工程师职称,并多次被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更是凭借突出的表现荣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年森工集团“兴安脊梁”荣誉奖章,2024年再次被森工集团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身边每一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在生态保护建设的征程中,崔广成以焊枪为笔,以车床为纸,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