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米平华
每年的国庆假期,都有不少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大片登上银屏,今年也不例外,《志愿军三部曲》迎来了第二部《存亡之战》。
这部影片在全国首映三天,票房突破3个亿,成为今年国庆档一众新片的双料冠军。退休赋闲在家的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抓住时机,在国庆假期的第四天,观看到了这部令人心神震撼的国庆巨献影片《存亡之战》。这部由陈凯歌导演,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朱亚文、吴京、陈飞宇、肖央等主演的影片,故事情节紧凑,人物个性鲜活,情感真实丰富。该片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场面,展现了铁原阻击战的惨烈与悲壮。
了解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发生在1951年5月末和6月初的铁原阻击战,是第五次战役中一次重要的防御战,五次战役开始,志愿军一路高歌猛进,将“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随着战线的拉长,志愿军后勤保障难度增大,劣势逐渐显现。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已经洞察到了志愿军的“软肋”。美联军经过周密测算,得知铁原是志愿军的军事后勤保障中心后,凭着高度的机械化和绝对的空中优势,剑锋直指铁原,对志愿军实施了全线反扑。铁原一旦失守,志愿军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如牵制住外线作战部队,将造成全军溃败的结局。因此,铁原阻击战对于志愿军来说,就是生死存亡之战。
为了确保铁原万无一失,志愿军司令部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等待休整的63军。面对数倍于我的美联军,63军采用了“钉子战术”,将铁原分成数千个小型阵地,每个阵地只有几十名志愿军坚守,每一个战士就如同一个钉子一样,狠狠地钉在了阵地上,生存与死亡交织的12天,63军的将士们以顽强的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战场上,炮弹如雨,火光冲天,那一次次搏杀的冲锋呐喊;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一片片被炸得千疮百孔的阵地;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一具具喷涌着鲜血,轰然倒在血泊之中的尸体;一个个血肉模糊的鲜活生命和双腿被炸断依然高喊冲锋的战士……这些血淋淋的场景,既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也让我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和大喊口号,也没有点染、铺排无畏牺牲,而是用一个个小的细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去承接、去传情、去引叙。
电影开篇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通过父亲李默尹、儿子李想、女儿李晓,这一家三口,先后赴朝作战,将视野拉回到铁原阻击战打响的前夕。通过李氏一家三口的故事,拉近了角色与观众的距离,从小家到大家,借助这个三口小家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家国美学,透过对个人命运、家庭命运的微观描写,使之与国家民族命运达到内在的高度一致。
跟有些战争片直接用声光电拨弄观众的神经不一样,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鲜活。当彭总将一块水果糖交给父亲李默尹,让他送给在前线作战儿子的时候;当哥哥李想把那块水果糖塞进妹妹李晓嘴里的时候;当哥哥牺牲前用舌头舔食糖纸,并把它叠成纸鹤,朝着祖国的方向放流的时候;当一支队伍打没后,阵地上吹响熄灯号的时候;当英语广播员唱起《张老三》歌曲,全体战士齐声跟唱的时候;特别是当志愿军战士喊着自己家乡的名字,凯然赴死的时候,观众又一次集体泪奔,低沉的哭声不时在影院内回荡。
为什么《存亡之战》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如此高额的票房呢?我想主要源于情感共鸣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深刻触动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使这种情感共鸣更加明显和强烈。另外,影片汇集了众多知名演员,他们不仅有着精湛的表演技巧,更是对角色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演绎,提升了影片的整体质量。
当广大现众问起拍摄这部电影初衷时,陈凯歌导演动情地说:“不想让这段历史和这群为国捐躯的志愿军战士们被遗忘”。是的,虽然这场战争距今已经过去73年,但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不会忘记这群最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