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郑荔枝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开启牙克石发展建设新征程,加快林都、药都、薯都建设步伐,促进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牙克石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位于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的牙克石,2017年,交出了新时代首张精彩答卷。十九大精神在兴安大地落地生根,“三都”建设,激发了牙克石老林区的新活力。
开发森林生态产业 全力创建岭上林都
绿色是牙克石的底色,大兴安岭赋予牙克石天然的健康基因。近年来,牙克石市充分利用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开发高锶、高氡、高偏硅酸等优质矿泉水及母婴水等高端水,冬季汽车测试产业向纵深发展,博世、中汽研、埃特姆等高新区入驻项目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达2.8亿元。
全力打造岭上林都,坚持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不折不扣地贯彻生态建设各项任务。积极谋划牙林场生态园、食用菌基地、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项目,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林地、湿地等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眼睛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和乌里西湿地保护工作。切实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和依法查处破坏非法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努力通过改革转变基层林业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林区道路。进一步规范林地使用管理程序,化解林农、林牧矛盾,实现牙市国有林地生态良好,林业自然资源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彰显自然神韵,保持山水气息,森林质量更高,生态功能更可持续。
近年来,牙克石市突出“绿色、健康、美丽”三大元素,念好“山水经”,打好“冰雪牌”,唱响“生态歌”,弘扬“工匠”精神,下一番“绣花”功夫,全景打造、全域升华,加快形成以凤凰山景区、中东铁路遗址和驻军文化、巴林喇嘛山佛教文化和森林旅游度假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抓住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在牙市举办部分赛事的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好大兴安岭森林文化园。
推动G232、S204线公路加快前期工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出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养生度假天堂品牌。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努力打造北国药都
近年来,牙克石市制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制药产业迅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生物制药产业呈现“大产业、广覆盖”的特征,形成以生物制药为主,化工制药为辅,一、二产业并进,产学研齐发展的大医药产业格局。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制药企业2家,涵盖成药生产、医药中间体和中药饮片加工三大领域,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40%。
目前,牙市推出制药行业倾斜政策,重点支持无污染、重环保、低耗水、高附加值的制药产业项目,最大限度地用活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药业发展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投产达效,让制药产业真正成为经济的鲜明增长点。研究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物流中心、销售中心等项目到药都落户,毫不动摇地推动药都建设向纵深发展。大力保护天然中草药资源,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切实提高地产药材精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
延长优势特色产业 全面铸就中国薯都
牙克石市农业区划为第五积温带下限和第六积温带,全市平均海拔670米,年降水量350毫米,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生长期相吻合,特别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也有利于马铃薯增产和干物质积累,这为种植马铃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目前,牙克石市正在打造成呼伦贝尔最大的标准化马铃薯基地、最具影响力的良种繁育基地、最活跃的马铃薯交易市场、最具规模的马铃薯仓储中心、最畅通的马铃薯物流通道,建成全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核心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天时地利之便,牙市加大扶持马铃薯产业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快速成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马铃薯的区域化、标准化、外向化、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延长优势特色产业,打出自己品牌,形成自己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全面铸就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
2017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到30万亩,占总播面积的十分之一,种植品种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扩大到目前的20余个,马铃薯仓储面积22万平方米,产值达7亿元左右。成立了马铃薯交易市场和电子交易平台,建成马铃薯产业展厅,规划建设马铃薯科技产业园,现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
多年来,牙市从多方面为种薯企业营造适合科研、繁育和种植的大环境,培育出过硬的品牌种薯。在马铃薯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和推广方面提供服务,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业研发水平及影响力,从而推动内蒙古及全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均衡发展。对种薯轮作及倒茬采取强制措施,种植马铃薯必须选择3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确保种薯质量和土壤洁净,力争到2020年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