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王金霞:书写“敖家酱”背后的故事

张淳源
2018-05-18
1968

郑荔枝

        走进王金霞的“敖家酱”生产车间,浓郁的黄豆香气扑鼻而来……近百个排放整齐的大酱缸被雪白的棉布覆盖着,温度计、湿度计在一尘不染、窗明几净的厂房里显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55岁开始创业的王金霞倾心“战斗”的地方。

        王金霞原是牙克石林业机械厂化验室的职工,2002年企业改制买断,闲不住的她考取了驾驶证去开出租车,干了近一年,在丈夫极力反对下停止此项工作,原因就是怕她出现意外,她丈夫想让她在家相夫教子,挣钱养家的事由他来做。可是王金霞认为自己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要凭自己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精彩。而后,她从事过工程项目、传媒广告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去年春季,在一次家宴中,亲人边吃饭边聊天,大家都开始怀念王金霞母亲做的农家酱的味道,并纷纷表示如果将祖传的手艺丢失是一种遗憾。王金霞开始沉思,东北人都喜爱吃蘸酱菜,可是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住上了楼房,腌制大酱的人寥寥无几,但喜好这一口儿的人却是众多。在牙克石当地,除了“许氏大酱”,再无这样口味的食品。为此,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家人的期待,王金霞做出了创业的决定,要让本土特色食品加工发扬光大,要让妈妈的味道走遍天涯。她还取母亲的姓氏为名,给自己的品牌取名为“敖家酱”。

        对于已经55岁的王金霞来说,独自创业,要面临万事开头难的“魔咒”。选厂址、跑手续、购材料等,到厂房正式开工运作的时候,王金霞的头上又增加了几丝白发。

        虽然王金霞每年自己都要亲自做上一缸大酱,可是现在要加工上百斤甚至上千斤的豆子,她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先期试验的几缸酱受到亲属和朋友的大赞,但王金霞还是不满意,她感觉还达不到母亲做出来的味道。为此,她亲自到阿荣旗采购最优质的大豆,用水是从牙克石的水源地暖泉屯拉回来的水,从洗豆、消毒、蒸煮、绞压、成块、翻凉、入缸、打耙、装袋……各个环节都做到精质、精确。

        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绞豆机,王金霞的弟弟在绞肉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制,成了她得心应手的操作工具。在酱块发酵的程序中,每天都要进行翻晾,而且必须要严格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观察颜色,这完全要靠经验作出判断。等下缸的时候,每天都要进行两遍的打耙,一天下来,大汗淋漓,腰酸背痛。随着销售量的增大,王金霞自己已经忙不过来,她外骋了3名员工。

        成功的背后,同样也有着失败的教训。在一轮大酱的制作中,由于一些细节没有控制好,成品酱的味道没有达到王金霞的要求,员工认为味道欠佳但吃是没问题的,500来斤的黄豆经过重重工序而做,扔了实在是可惜。但王金霞为了保证品牌的口碑,硬是倒掉已经做好的大酱。

        经过一年来的苦心经营,王金霞以大酱为主的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并迅速在呼伦贝尔市域内得到赞许和好评,大庆、沈阳、长春等外地的朋友都要代理销售“敖家酱”,“敖家酱”也从每月销售几十箱到目前的近千箱。“敖家酱”就这样走出了林区,走向全国各地,“敖家酱”作为林都特色产品声名远播。

        王金霞并没有满足,她又将目光锁定在酱料和酱菜上,目前已经试验成功了甜面酱和酱菜。

        在她心中,给自己描绘一个蓝图,她想做“老干妈”式的女强人。王金霞说:“创办企业不仅要自己致富,更重要的是要带动周边的人就业,而且让家的味道得以传承!”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