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高满堂谈现实主义创作: 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

刘雪婷
2016-12-30
2066

高满堂执笔创作的战争剧《最后一张签证》将于明年1月1日登陆北京卫视。这些年来高满堂的创作都体现着现实主义的悲壮与豪情。当初有人说农民题材收视率不好,他写了一部《老农民》; 中国外交官的故事没人写,他创作了这部《最后一张签证》;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中医的故事没人讲,高满堂的下一部作品就是《老中医》。这位国内首屈一指的金牌编剧希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品,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

细数高满堂以往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的创作基本会选择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温州一家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通过做生意走向国际化,《最后一张签证》则取材于78年前的二战。谈及为何聚焦二战欧洲战场,高满堂感慨万千:“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78年前中国领事馆向4800个犹太人发放了签证帮助他们逃亡,牵系着千万个家庭。欧洲很多文化学者和上年纪的人都了解这段历史,并评价我们中国人有情有义。”

除了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最后一张签证》 在剧情上也颇具传奇性,高满堂对此解释说:“有人会说传奇性就是狗血,比如应该写成外交官打入敌人内部窃取机密等桥段,实际上这都是娱乐化的表达。民国时期的外交官是有纪律的,绝不能胡来,每走一步都要很慎重,否则很有可能被驱逐,造成国际影响。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就必须拿捏好分寸,千万不能写得很狗血,把一个历史事件给糟蹋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影视剧编剧创作来说,深度了解故事创作背景是极其重要的。写《闯关东》时,高满堂就曾有过丰富的采访经历,遗憾的是当年闯关东的老人们都不在了,所以只能采访他们的后代,进行艺术上的沟通。“现在有哪个编剧要去体验生活都会被别人当成傻子。可我每写一部戏,都要去一线进行深入采访。”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正是高满堂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的秘籍所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二战的历史,高满堂在创作期间先后3次远赴布拉格,亲自探访犹太人生活过的地方,比如集中营、大使馆、犹太人纪念馆、博物馆等,目的就是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当地生活。“电脑上的资料是没有感情的,只是方块铅字,看到犹太人成千上万的公墓、十字架,看到远处黑白门的监狱、集中营以及当年焚烧用的大烟囱才能真正感受那份寂静。当我踏上那片土地,我觉得我的每根汗毛都能立起来,那种感觉特别恐怖,这是看资料所感受不到的。我就是到了那里才提炼出这部剧的一句话:我无限崇拜生命。”

高满堂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还原出来,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中国人的伟大,也要让中国文化走向国际。高满堂说自己并不想讨好年轻人,“但我真的想让年轻人能很艺术、很享受地知道《最后一张签证》的历史,然后非常珍爱并收藏这段历史。”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