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一代人的知青岁月与我而言是陌生而又熟悉的,说它陌生,因为它毕竟不是我这个年龄的亲身经历,说它熟悉,是源于对文学、影视作品的阅读和观看,近几日,我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放在枕边,跟随29位被采访人的讲述,沿着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的人生轨迹,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增强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应该如何讲好领袖人物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坚强意志
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习近平,他插队的地方是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本来应该在亲人身边承欢的年龄,却要身背黑帮子弟的身份,被动的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独自面对贫瘠的土地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可以说,那时的他,只要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走错一步,人生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他在最短的时间调整了自己内心巨大的落差,适应了“我就是一个农民”的生活,在同老乡一起苦、一起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在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中激发了出战胜困难的斗志,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最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如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到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这期间或许离不开陕北乡亲们善良宽广的胸怀、黄土地的厚重感召。但是,更重要的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是一个勇敢、成熟、自律、有抱负的人,是一个能够主动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人。如他所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陕北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 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这些性格中的积淀让他以后在工作中处理更棘手的问题,面临更大的困难时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2014年,他在北京大学谆谆告诫青年学生:“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这段话不仅仅是总书记对青年寄语的希望,也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一次总结。
二、在脚踏实地中树立担当精神
书中不止一位亲历者都曾讲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他了解梁家河”“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陕北的7年,习近平没有虚度光阴,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到赵家河搞路线教育,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但是业绩却非常突出,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讲话风格都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时隔多年,当年的村民这样评价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当上了梁家河的村支书以后,他想把在四川学习的沼气技术引进到梁家河,但是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成了第一道关口,年轻的习近平不放弃,在原材料不足、设备缺乏、没有可供参考经验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想办法,并带头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沼气池中,建成了陕北第一个沼气池;在办铁业社的过程中面对掌握技术人员因为报酬问题而离职,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村里留住了人才,让铁业社红红火火。他带领村民修筑的五大块结实的“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优质良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他成为了梁家河村民心里的“好后生”,成为了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守土尽责的好干部。
梁家河的天地虽小,所做的事情也不大,但是,从这些点滴中我们可以读出习近平性格中的务实和担当精神。
三、在扎根群众中确立发展理念
七年知青岁月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成为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日后的从政道路上,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当年的老乡乃至无数次的到基层考察工作,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和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相关的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心中装着什么,心中最挂念什么。回忆过去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曾经深情的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我穿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此话绝非虚言,离开陕北后,当年对他有过帮助,给予过温暖的相亲每每遇到生活、就医等困难时,习近平都无一例外的慷慨资助、嘘寒问暖。即使后来走上繁忙的领导岗位甚至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陕北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七年中吃过的唯一一碗米饭。他的朴实、善良、厚道和亲民是融入骨髓、渗入到后来的人生目标和执政理念中的。“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那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农民。如他自己所言“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几十年后,习近平的政治舞台越来越大,他把当年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感情升华为对党的事业、对十三亿中国人的责任和情感。这责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情感就是坚守共产党人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党的执政目标,让每一名中国人都能够清晰的看到美好生活的愿景,从根本上夯实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在领导实践中讲究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两年的大队支部书记经历让习近平在从政的道路上小试锋芒、暂露头角,为他日后事业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房东两口子吵架,年轻的习近平认真观察,耐心的和男方细数着老婆的优点,规劝男方主动和老婆和好;村里的二流子不务正业、小偷小摸,连村民都嫌弃的时候,他努力的把这个青年往正道上领;村支书闹情绪辞职,他大道理小道理一起讲,直至对方心服口服、改变主意;村里的救济粮分不下去了,他挨家挨户查看,当众记录在册,做到公平分配,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矛盾。从处理夫妻纠纷,挽救落后青年,再到让村主任重新上岗、分发救济粮,在这些看似简单,却很棘手的事情面前,他动脑筋、细琢磨,不急躁,讲究工作方法,展示出了良好的领导才能。
在中国农村这部厚重的大书中,在不同领导岗位上的历练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稳健厚重、务实灵活、开明自如、自信笃定、刚柔并济、亲民乐民的领导风格。十八大以来,这种风格体现在了他所领导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领域中,其高超非凡的领导才干和领导魅力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也为各级领导者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样书。总书记说:“现在很多干部干工作很认真,也很投入,但是效果不佳,原因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总书记口中的方法就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当下的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在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五、在读书学习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习近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谈到自己的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这种生活方式从他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养成了,并且一直伴随着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爱看书”“好学”“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对于习近平的这种读书生活,书中的每一位受访者都印象深刻、都能够信手拈来讲上一段故事。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他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县到厦门市,从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如今,他爱学习、善学习的品德正在影响和带动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就学习问题向全党发出了动员令:“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对领导干部读书提出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腹有诗书气自华”,难怪俄罗斯电视台记者布里廖夫特别喜欢看习近平的眼睛,并说(从中)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都需要通过学习增强本领来解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向他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带头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去,避免个人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避免党的事业走弯路。 □刘鹏
林海日报社主办林海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15-0074林海日报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