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考古四记》讲述背后的故事

刘雪婷
2018-03-20
1939

       郑嘉励是一个常年生活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同时常年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书写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已结集出版《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等书。前者旁逸斜出,抒发考古过程中对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的感想,颇有闲情逸致。新作《考古四记》,回到考古本体,分为《寻墓记》《行路记》《品物记》《怀人记》,全面还原了一座墓葬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有情有味。
  《考古四记》聚焦南宋四个不同类型的墓葬,其一是南宋皇陵,其二是南宋宗室之墓赵伯赩墓,其三是代表士大夫阶层的吕祖谦墓,其四是徐渭礼墓。将这四个墓葬梳理下来,便能看到一个王朝的影像及南宋人对死亡的理性态度。
  考古工作的艰辛自不必多说,郑嘉励说,一个考古领队,不仅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他还要是野行者、探险家、包工头甚至调解员,扮演多种角色,考古征地、雇用民工、与房东打交道等等都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技巧。但是考古过程中与人的相处也让他有了很多额外的收获,比如某次考古在房东家住了一年,房东养蜂———一年下来自己也对养蜂过程了然于心了。在《考古四记》的《怀人记》中就记录了这样难忘的人和事。
  对于考古,郑嘉励坦承自己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年轻时只会把文物当作科学考察的对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关注到文物背后的情感、文物背后活生生的人。尤其随着近些年大众对考古、文物的兴趣增加,在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方面,郑嘉励愈发感受到,仅仅传播考古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以情感打动人,并予人以趣味的共鸣、思想的启迪,领略到硬知识背后的人情世味,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传播,建立起“公众考古”的有效联结。在未来的写作中,郑嘉励表示也将更注重这方面的思考与尝试,在人与文物间建立起趣味的、情感的、思想的连接。
  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盗墓”话题,郑嘉励明确表示,首先盗墓是犯罪,也是触犯人伦底线的行为,盗墓对文物的损坏是不可估量的。至于一些时下走红的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那些只是作家为吸引读者的想象,跟真实的考古、古墓毫无关联,做为类型小说价值也有限。
  全方位地深入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用双脚丈量世界,与历史对话;让被岁月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秘密重见天日;将古人逝去的生命再次化为生动的故事;使世人走近历史,体验过往,从而认识自己。
  既具有游记散文的感性气息,也具有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气质。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只能依靠历史文献和文物遗迹。我是个考古工作者,依然认为认识历史的捷径是读书,文物遗迹固然重要,终究只是片段,欲拼凑起完整的历史图景,不能不读书。考古工作最大的好处,在于跑的地方多,而且可以扎根下来,深入当地的生活。到什么地方读什么书,是我的一贯做法。”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墓记》,主要记述了对古墓葬的研究发现,还原了第一线的墓葬发掘场景,可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艰辛之中的乐趣。第二部分《行路记》,以考古工作为线索,展现了多地的特色风物和世事变迁,既有游记散文的感性气息,也具有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气质。第三部分《品物记》,探析古迹,展现器物之美,以及古人造物的匠心独运。第四部分《怀人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了那些无法忘却的人,如“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恩师、兢兢业业的同事、考古现场的考古技工等,透出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这些看似主题各异的作品,兼具学术韵味与田野气息,将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历程和发现之旅,清晰而完整地予以呈现。 □小题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