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那》是法国作家阿兰·傅赫涅写于20世纪初的小说。小说以奇诡、隽永的叙事、田园诗般的格调和深挚的悲悯情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恒久照耀在世界文学天空。
阿兰·傅赫涅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殖民地的扩大,使欧洲经济和物质文明得到空前繁荣。这促使象征主义运动与主观美学的兴起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小说的创作忠实地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融合了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多样文学流派。这反映在阿兰·傅赫涅与文学评论家雅克·黑维耶的通信中。通信对19世纪的两大文学学派———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深入的探讨。这使小说的起笔有扎实的美学基础。一方面,叙事有狄更斯成长小说和史蒂文森历险小说的缘起;另一方面,并不严格遵循时空顺序。人物、场景和故事像色彩缤纷的花雨,自由漂移,有着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深藏象征意蕴,成为20世纪初法国文学传承和转向的标志。
阿兰·傅赫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作家。他生于法国谢尔省的拉沙佩勒·当吉永。父母都是小学教师。12岁那年,他去了巴黎,在伏尔泰中学就读。他曾说服父母报考海军学校,但最终放弃。在布雷斯特得到高中文凭后,他在拉卡纳尔高中准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录取考试。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雅克·黑维耶。雅克·黑维耶后来和他的妹妹伊莎贝勒·傅赫涅结为伉俪。他们一直保持通信。两人对文学的思考和交流保存在信中。1928年,这些宝贵的信件结集出版。小说具有自传性质,人物和地址都有依据。男主人公奥古斯丹·茂那来到法国中部谢尔省乡间“我”家寄宿,就学于圣阿加特公学。这是一名聪明、勇敢、特立独行和富有冒险精神的少年。一次出行迷路,他意外走进萨布洛尼埃庄园,巧遇一场奇特的婚礼并邂逅女主人公伊冯娜·德·卡莱。由此,小说展开了曲折、凄美的历险和传奇故事。
1906年,阿兰·傅赫涅18岁。在一次画展上,他偶遇伊冯娜·德·盖芙库尔,一见钟情。无奈她已订婚,并于第二年在土伦完婚。阿兰·傅赫涅一直不能放下对她的思念。她是小说女主人公伊冯娜·德·卡莱的原型。在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失败后,他得到一次去英国实习的机会。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文学作品。这之后他服了三年兵役。1910年,他受聘在巴黎一家杂志社作编辑并成为专栏作家。他出版了一些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结识了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如安德烈·纪德、保罗·克洛岱尔、莫里斯·丹尼等。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交游、阅历和博览,为《大茂那》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13年,阿兰·傅赫涅27岁。历经八年,他完成了《大茂那》的写作。小说先在安德烈·纪德主编的著名杂志《新法兰西》上连载;几周后,由埃米尔·保罗出版社出版。当年,这部小说与另两位法国作家的小说角逐龚古尔奖。获奖的小说早已湮没无闻。惜败的《大茂那》历经两次大战和一百多年时间淘洗,成为经典。
小说出版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兰·傅赫涅参军后失踪。他与另外二十几位战殁者的墓地,直到1991年在马恩省找到。他如一颗明亮的新星,戛然划过天空,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
跨越了一个世纪,《大茂那》在法国一版再版,演绎成戏剧和影视,选入教科书和词典。阿兰·傅赫涅少年生活的埃皮讷耶·勒·弗勒黑耶和小说叙事所及地方,成为读者、仰慕者探险寻幽的胜地。书中圣阿加特公学的原型,被辟为大茂那博物馆。法国有阿兰·傅赫涅和 《大茂那》 研究联谊团体———雅克·黑维耶暨阿兰·傅赫涅之友协会。协会出版年鉴。长期以来,围绕着小说,在法国形成了如中国“红学”那样的显学。小说被译介于全世界。在中国有依据英译本的中文转译本出版。
此次中文版由法文版直接译出,译者细致参看了原著1913年第一版首印以来的各版本,阅读和比较了能找到的这本小说和阿兰·傅赫涅研究与考证的法文文献与图籍。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点点滴滴,都希望还原和保持这本法文名著的风貌。这个译本的蓝本,是经过1913年首次出版这本小说的法国埃米尔·保罗出版社授权,由法国G.P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青少年丛书”之一种。书中插图选自画家安德烈·迪尼蒙为小说另一版本所作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