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谈体会
自今年五月进驻新左旗参与脱贫攻坚战以来,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提高了对牧区实际的认识。特别是深刻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作方向和思路得以进一步明确。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既是理论思想又是实操规范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系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体,致力于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达小康,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整套扶贫思想和实际操作规范。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源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精准”。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甄别出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地采取帮扶措施,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由以往的区域扶贫转向到户到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精准,正是实事求是思想在扶贫领域的体现。
2、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由区域扶贫转向到户到人,最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实情、摸清状况,对症下药,是面对群众、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兜底思维、基层视野,从最迫切、最贫困、最需要的群众出发,通过帮助、扶持,增强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实质承诺,也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希望,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转变的重大判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扶贫攻坚、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
4、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扶贫方案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初步形成于习近平同志上山下乡时期,巩固提升于地方工作时期,系统成熟于党的领导核心时期,来自扶贫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扶贫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切合实际,有国际通用性。
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规模大。“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是我国扶贫实践中衡量单户贫与非贫的标准。这个标准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除确定了适宜的变量收入标准外,还确定了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小康生活要求,为国际扶贫标准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框架。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为国际扶贫标准提供样本。
2、“六个精准”的要求,解决了主体和方向两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其中,扶持对象精准,解决了要扶持谁的问题,就是确定了被扶持主体;因村派人精准,解决了由谁来扶持的问题,就是确定了扶持主体; 项目、资金、措施三个精准,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就是确定了操作方向;扶贫成效精准,解决了扶持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是确定了考核验收方向。在这一基本要求指引下,国家扶贫治理能力大为提高,农村牧区脱贫成效十分显著。截至2018年,全国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已降至3%以下。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决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推进工作,实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人口脱贫。
3、“五个一批”思想是实现脱贫的基本路径。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论述,从个人微观视角考察了个人及家庭贫困的原因,通过精准分析导致个人和家庭微观层面的贫困因素,对症下药,分别从产业、教育和社会保障3个维度指出了实现脱贫解困的基本路径。所以说,“五个一批”是脱贫路径思想,是实现脱贫的主要渠道,而不是局限的五条出路。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把握精神要义,结合实际,贯彻基本路径思想要求,开辟多种渠道,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
4、“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体制机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式扶贫”为何取得如此丰硕成果和广泛赞誉?这与强力高效的领导能力密切相关。这种领导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长期积累而来的政党优势。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体制机制,使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成为各级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迅速落地见效,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主动担当作为,精准做好新左旗脱贫攻坚工作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非常重视选派干部助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在领导班子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选派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中层干部,与原工作职责脱钩,主要领导亲自探望鼓劲,保障落实派出干部的补贴待遇,解决派出人员的工作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组建多家媒体的采写编辑团队,助力派驻单位脱贫新闻宣传。作为林业派出干部,从林区到牧区,参与到全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中,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
(一)主动担当,精准定位,做好“三大员”
面对脱贫攻坚新任务、草原深处新环境、工作总队新岗位,首先要深刻领会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派驻贫困旗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的职责要求,主动担当不越位,精准定位不缺位。
1、做好脱贫攻坚“督战员”。
督促检查派驻旗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动派驻旗县脱贫攻坚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派出工作总队的根本目的和核心要求。各工作总队都应该清醒认识这一根本目的和核心要求,认清主责,围绕主业,把握主线。常态化深入各苏木镇、相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明确整改期限,有效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落实,切实发挥督战作用。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扮演好“督战员”的角色。
2、做好脱贫攻坚“指挥员”。
工作总队总队长、副总队长分别在派驻旗县党委、政府任有副书记、副旗县长的实职,有权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当地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参加派驻旗县党委政府有关脱贫攻坚的各类会议,确保工作总队知情权、决策权;不参加与脱贫攻坚无关的各类会议,确保工作总队全部时间精力用于脱贫攻坚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顶层设计工作总队职责权限时的科学考量,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偏向任何一头,都会影响工作成效天平,造成失衡与偏颇。所以必须做好副书记、副旗县长这个“官”,当好“指挥员”,确保在扶贫政策制定、资金整合、措施细化、考核验收全方位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遵循组织决策原则,发挥重要的参谋决策作用。
3、做好脱贫攻坚“战斗员”。
自治区选派全区优秀干部组建派驻贫困旗县工作总队,既是保证上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执行之举,也有为贫困旗县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助战脱贫攻坚战斗一线之意。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实战之中,既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遇有基层干部执行不力、不会执行之时,也要主动上手,身先士卒,示范带动,以确保各级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在基层得以顺利推进、全面贯彻执行。因此,工作总队全体成员都应该以实际行动争当脱贫攻坚“战斗员”。
(二)主动作为,精准发力,补齐发展短板
新巴尔虎左旗为边境民族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地带,典型的传统畜牧养殖区。生态保护区位重要,工业产业基本空白,政府财力贫弱,发展内力不强。正确认识新左旗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对外语言交流困难、牧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不善经营、管理粗放的实际问题,统筹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脱县域整体贫困,解决脱贫攻坚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
1、正视动力不足问题,补齐“人”的短板
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解决人的智、志不足问题,发展牧户家庭经济、牧民合作经济、嘎查集体经济是关键。
一是派人促动。目前,全旗已派出驻村工作队55个、驻村干部196人、包户干部238人,做到了“部门包扶嘎查全到位,干部包扶贫困家庭全到位”。同时还存在帮扶干部认识水平和帮扶能力参差不齐,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匮乏等问题。今后还要进一步选精配强驻村干部,细化包户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措施,特别是激励扶持牧户家庭养殖等产业发展。因人因户施策,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牧户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增收能力。
二是能人带动。一方面加强嘎查两委建设,推选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的“两委”班子成员,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以嘎查集体经济收益抵御牧民返贫风险。一方面注重发挥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榜样带动与技术信息辐射相结合,积极营造家家户户通过体面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是培训增动。建立部门行业、苏木片区宣传培训机制,面向全旗扶贫干部、嘎查两委成员、致富愿望强烈的普通群众、贫困群众开展市场经济宣传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升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激发牧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2、正视债务问题,补齐“财”的短板
由于历史、人为、思维局限等多方因素,牧区借贷市场复杂,新左旗牧民债务负担沉重,债务问题是困扰牧民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实现牧户家庭经济、牧民合作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分类化解牧民债务负担。
降低银行贷款利息。总结并坚持新左旗金融机构牧民贷款转贷降息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持续推进转贷降息工作。一是坚持把自治区提供的500万元风险补偿金,作为倒贷基金使用的办法,对有还息能力、降息愿望的金融机构贷款户,持续提供本金周转服务。二是坚持转贷降息工作“一确保两优先”的使用原则,即确保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即将逾期户优先、相对高息户优先。三是尽力争取人民银行授予旗内金融机构更高的扶贫再贷款额度。
目前,新左旗1亿元(年利率4.35%)扶贫再贷款,已置换发放1119笔,金额8258.4万元,为牧民降低年息支出51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170笔、金额996.5万元,降低年息支出62.5万元,切实减轻了牧民债务负担。
化解民间高利贷。持续推进新左旗“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下乡活动,与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民间高利贷化解工作。摸清旗内牧民民间高利贷额度,直接对话债权人,依法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降低牧民民间借贷利息负担。截止目前,全旗已经化解民间高利贷矛盾145户197笔、1208.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51户70笔、281.1万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保障发展产业用贷需求。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对有产业发展需求、征信良好的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并执行基准利率和免抵押、免担保政策。截至7月末,全旗金融机构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小额信贷4437万元,覆盖全旗55个嘎查、327户贫困户。
3、正视产业滞后问题,补齐“物”的短板
新左旗牧民大都发展传统畜牧养殖业,产业类型单一,养殖方式原始,产成品以肉牛、肉羊活体和胴体为主,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把丰富产业类型和提升产品质量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在丰富产业类型方面,借扶贫项目库建设之机,争取上级资金,布局生态产业项目。如立足新左旗沙带分布较广、沙地治理成效显著的实际,布局沙棘、欧李(钙果)、中药材等沙地种植产业;立足草原地区纬度高、无遮挡、光照强的实际,布局光伏发电产业;立足边境、民族、草原等多重旅游资源优势,布局跨境游、牧户游、体验游、民族文化游等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在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方面,结合草蓄平衡、生态保护的要求,不盲目追求养殖数量,在调整养殖结构上下功夫、做文章。大力倡导稳羊增牛和品种改良。一是发挥当地安格斯肉牛养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养殖安格斯优质肉牛,扩大带动效果(已落实扶贫贷款3000万元,带动未脱贫48户每年户均增收4000元)。二是持续推进西门塔尔肉牛与当地肉牛杂交改良,提高肉牛单体产肉量。三是扶持当地肉类加工企业生产线更新改良,产成品做优做强,提高胴体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提高活体收购价格。
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发展保障。新左旗地广人稀,牧区道路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就连工作队下乡入户效率也难以提升,经常一天跑几百公里颠颠簸簸、在草场围栏间绕来绕去,一天仅能走访三五户。加之新左旗财力困难,自身解决问题条件不足,全旗渴望得到上级的更多关注与支持,期望能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改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传统牧区产业发展基础,降低牧民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提高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作者王春起系绰源林业局工会主席 现自治区派驻新巴尔虎左旗工作总队副总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