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包文君
初春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部,春寒料峭,白雪皑皑。在金河森工公司亚金沟林场生态功能区,森林调查设计大队业务技术股股长王树刚带领四名青年森调队员,蹚着过膝的积雪艰难前行,向着目标样地走去。
测量样地、每木检尺……到达样地后,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了起来。“数据都输入到平板电脑里了吧?现在生成增量包,回到单位咱们就可以把这些数据挂接到系统里了。”王树刚耐心地指导青年队员们使用调查设计软件完成工作。
“有些内容必须要到现地指导,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得更深刻。”56岁的王树刚坚持每周到森林调查作业现场,在检查调查质量的同时,了解业务技术掌握情况,发现技术难点随时解决。看到青年技术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调查设计软件,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满意的笑容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喜悦。
森林调查设计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对生态保护建设至关重要。1989年,王树刚在林业部南京林业学校(现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林业调查规划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金河森工公司森林调查设计大队,从小队调查员、技术员、小队长、大队技术员到现在的业务技术股股长,他从事森林调查设计工作整整35个年头。
“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赋予自己无尽的能量。这些年轻队员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们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王树刚特别重视学习,更明白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005年,林区三类调查设计还处在手工制图阶段,王树刚便有了引入计算机软件的想法。经过广泛的学习,他将Aut oCa d软件运用到了三类调查设计制图中,编制了《Aut oCa d在林业区划测量绘图中的应用》指导材料,在工作中推广使用。两年后,他又将M a pI nf o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三类调查设计中,实现了借鉴二类调查数据资源的数据矢量化管理。
2012年,林区推广应用Ar cGi s软件,但在实际工作中,王树刚发现调查设计人员完成现地调查后需要回到办公室将GPS数据与Ar cGi s电子林相图融合后才能提取相应数据,还要再次返回现地调查才能完成一次现地调查工作。费时、费力,也增加了调查成本。
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成功将二类调查电子林相图矢量数据融合到GPS全球定位仪中。调查设计人员能够从GPS全球定位仪中直接使用电子数据,省去了二次调查作业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中干,干中学。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王树刚将历年调查伐区、林地资源变化数据与资源管理档案、森林经营活动数据挂接,完成了公司林地资源管理、森林经营管理“一张图”,为公司森林资源的动态经营管理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每年,王树刚都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比武。从上级精神到操作规程,从软件使用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每次他都会倾囊相授。2021年,森工集团工会将王树刚团队命名为“王树刚创新工作室”。王树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带新人、传本领上。2022年被吸纳到创新工作室的青年技术员肖青林说:“王叔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找他都能解决,我们要向他学习,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在林区第二十二届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暨首届林业工匠表彰大会上,王树刚成为林区首届林业工匠。2022年,荣获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兴安脊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而这些荣誉也必将激励着他为林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5年坚守森调一线,王树刚用他笃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匠心,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说:“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能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把我工作的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等于给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也为林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王树刚的希望,更是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