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时,已经是晚上8点。54岁的行政科科长刘兴华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他办公桌上的“7月15日给养补给统计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近期北部原始林区集中爆发的森林雷电火灾扑救过程中,这次的给养补给是任务最重的一次。
“14日下午5点,我接到命令,需要紧急调运10个单位950人的给养,在第二天上午10点,用M-26直升机空运到乌玛前指。”刘兴华告诉记者,近15吨给养当中,蔬菜的采购是最难的。由于满归镇只能供应一小部分蔬菜,只能从最近的根河市调运。指挥部后勤保障组协调满归林业局出动运输车,连夜到根河调运蔬菜,返回满归镇时已是上午10点。蔬菜来不及分装便被装上了直升机。
“必须有个预判。”刘兴华办公桌上放着3部对讲机,他通过对讲机时刻了解着火场情况。具体有多少支队伍,人员数量是多少,哪些在扑打火头、哪些在看守火场,刘兴华必须了然于胸。“扑打火头的时候无法起锅做饭,我们就要多提供些单兵给养,进入看守火场阶段,我们就要补给一些蔬菜和肉类。”刘兴华的统计表上,清晰地标记了每支队伍的状态和需要补给的给养类型。
怎么把给养足量、及时送到每名扑火队员手里,刘兴华的脑子里有着清晰的流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平时喜欢编程,还把计算机编程的逻辑思维运用到了火场给养的供应上。“采购时的分装非常关键,也是把给养及时准确足量送到每名扑火队员手里的基础。”在刘兴华的指导下,“流水线分装法”得到了有效运用。供应商会组织一些人,每人负责一种食品进行分装。例如:第一个人装入2盒自热米饭、第二个人装入6袋方便面、第三个人装入3张饼,以此类推。每5袋单兵给养又被装入编织袋,标记好单位名称和数量,每个单位的给养再进行统一堆放,装车运输时用木板将每个单位的给养隔开。不论是陆运还是空运,每个单位的给养都会非常清晰地被划分出来,不仅不会出现遗漏,还能极大地节省时间。
采访过程几次被电话铃声中断,“图里河林业局靠前驻防队伍的发电机坏了,昨天刚送去的给养,有很多肉需要冷藏,我得协调一台抓紧送过去。”刘兴华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接打300多个电话,除了火场给养的保障,他们还要保障靠前驻防队伍的物资。“在950人给养补给的第二天,我们还为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场准备了50人的给养空运到了火场。”刘兴华说。
“已连续3天,一天就睡1个小时,今天把图里河驻防点的发电机落实了,就能早点回家了。”采访结束时,已接近晚上10点,刘兴华还在接打着电话……(包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