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牛人”的脱贫致富路

朱容颉
2020-08-05
1476
  忙了一天的幼龄林抚育工作,顾不上歇歇脚的李宏文回来就奔向牛棚,去照料等着吃草的牛群。看着大小30多头牛香甜地吃草,李宏文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他盘算起下一步如何再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44岁的李宏文是毕拉河林业局羊其河林场的扑火队队长。他妻子因为胳膊患有疾病不能干重活,多年来一直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和父母,家里的经济来源只能靠李宏文一个人的收入,时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2016年10月,他被林业局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为国家级困难职工,享受帮扶政策。“年纪轻轻就成了困难职工,啥时候是个头啊?别人都能想出致富的办法,我难道不行吗?”李宏文暗下决心,要闯出脱贫致富的路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单位的吴海波和粟时贵两位同事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想法。三个人一合计,定下来发展养牛这个项目,便谋划起来。但一说到启动资金,三个人又耷拉了脑袋。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林业局工会每年为发展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发放小额无息贷款的时间到了。他们把想法通过林场上报,很快得到了林业局工会的支持。搭牛棚、买打草机、购买牛犊……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干起来了。虽然繁忙的森林防灭火、植树造林、“三清”工作让他们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但李宏文说:“忙得有奔头了!”
  回忆起发展养殖的最初时光,李宏文连声感叹。当时他们有大小7头牛,平均每头牛1.35万元,再加上购置机器设备,着实是不小的开支。牛棚很简陋,每逢雨天就会漏雨。李宏文说:“到了母牛繁殖的时候,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可以增加数量,忧的是饲养刚刚降生的小牛犊着实不容易。开始我们不了解这些,幸好林场找了技术员来指导。母牛生小牛犊的时间不固定,时间长的时候,我们一等就是一夜,第二天还要上班。有时牛犊生病了,我们要到70公里以外的局址去请兽医。”
  一个冬天的夜里,一头怀有牛犊的母牛跳出牛棚跑了。这天是李宏文当班,他找遍了四周的沟沟岔岔,次日凌晨3点才找到了母牛,发现牛犊降生了,但已经冻死了。李宏文很难过,饲养这头牛一年的成本都付之东流。他看到野外工作人员使用GPS定位受到了启发,从网上联系了销售商,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在牛棚里安装了摄像头,在快要下牛犊的母牛脖子挂上GPS定位器,在宿舍里安装监控器,在手机里下载相关软件的App……这样他们随时可以监测到牛棚和牛群的状况。
  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李宏文与同事决定逐年扩大养殖规模。从2016年到2020年共接受林业局工会发放的无息贷款近20万元,从最初的7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1头牛,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微商形式,每头牛卖到2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价格,效益可观。现在他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人们称赞他是“牛人”,短短几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
  夏日的毕拉河畔,牛群在夕阳的照耀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终于把贫困的帽子摘掉了,下一步我们还得扩大规模,要尽快致富步入小康。”李宏文憧憬着未来……(杨丽英 陈永旭)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