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萧萧,雪花飘飘。密林深处嗡嗡的油锯声、忙碌归堆的林业工人的身影,为数九寒天的大兴安岭增添了温度。一场保护生态安全的森林抚育战役打响了。一个个不惧严寒、只为保护绿水青山的抚育人员的身影跃动在林海间。
冬至刚过。2020年12月22日,笔者跟随吉文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宣讲采访组,来到距离公司所在地70多公里的马场沟41林班,采访森林抚育生产情况。吉文林场森林抚育第一小队的帐篷在这里。下午1点半多,做饭的两位师傅就开始忙碌36人的晚餐。
57岁的王青山在这个小队里年龄最大。每天工人下山回来之前,他都会给每个人的杯子里倒好开水晾着。他说:“工人特别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走,下午天黑之前回来。我们大师傅每天早上3点多就起来做饭,有冻白菜、冻豆腐、海带炖土豆、炖小鸡还有红烧肉,调着样做,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吃好。干活累,吃热腾腾的肉才有力气。”
从帐篷到作业现场还有7公里的路程。我们沿着雪中抚育工人的脚印去寻找他们。一路上爬高坡、趟积雪、钻密林,灌木丛中步履艰难。抚育工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终于,我们用20多分钟攀爬上一个超过30度的陡坡,隐约听见油锯的嗡嗡声。随着油锯声越来越大,终于看见了抚育职工们。他们有的正手持油锯,把风倒木、朽腐木截成几段,有的把木段枝丫堆放到一起。
一名正在作业的职工劝我们不要再往上面爬了:“顶上更陡,都站不住人,你想想得是啥样吧,比这里陡多了!”
职工谭家国用油锯把一棵风倒木截成几段,然后把木段整齐地堆放在一起。看到我们,他放下手中的油锯。由于山坡太陡峭,只好倚靠在一棵倒木旁接受采访。他说:“每天早上6点50就到现场了。分两个组,每组十五六个人,两个人一台锯,一个锯手一个码堆的。通过森林抚育我们把生态保护好了,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大家一起过集体生活还增近了感情。”
休息时,大家纷纷拿出早晨揣在兜里的方便面,把锅架在火堆上。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野外喝上一口热面汤。
林场主任刘英林告诉笔者:“我们单位以前是贮木场,停伐以后职能也转变了,以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为主。生产1队36人每天完成600多亩。林场有4个作业工队,共105人,到目前任务还剩7万亩,我们力争保质保量完成。”
山岭沟壑,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经过抚育后的作业现场带状堆放整齐,林间通透空净,仿佛告诉大自然,生态建设者在用实际行动保护好这片森林。下午四点天黑前,队员们收队回到了帐篷。“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宣讲采访组利用晚饭前的时间为一线工人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互动式、接地气的讲解博得大家阵阵掌声。
早出晚归,无怨无悔,争做保护生态的尖兵,共保绿色家园,这就是森林抚育人员,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最美的人。(孙玉国 彭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