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爱上“森调”,爱上森林

朱容颉
2021-03-12
1691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有这样一群人,每年春季他们便背起行囊,告别年迈的父母和亲朋好友,走进深山老林,穿梭于莽莽林海,在简陋的帐篷里、房舍中一住就是六七个月,被誉为“林业开路先锋”。
  “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出发,往返30多公里,在山里行要走10多个小时。”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三大队副大队长曹盛国介绍说,在长期的外业调查工作中,经常面对林内灌木多、坡度陡、透视度低等困难,爬山、过河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还要克服蚊虫叮咬、野兽侵袭、行车和人身安全等问题。
  “全林区约有60多万个调查小班,每个小班最多需要填写280多个生态因子。”对曹盛国和他的队友们来说,每天繁重的外业调查结束后,统计和完善调查中的各项生态因子、测数因子、地形地貌因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每天要十二点左右才能睡觉休息”。
  “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能深切地感受到团结、求真、创新、包容的规划院精神给予我们森调人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曹盛国回忆道,2008年,在对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场过火小班的一次外业调查工作中,曹盛国和同事背负50斤的行囊给养,历时四天五夜的时间,冒雨穿梭于80多公里的无人区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过火小班内存在大量倒木,坡度陡峭,只能踩在离地面1米多高的倒木上行进,倒木纵横交错,稍有不慎便会掉落在缝隙之间。
  “能够把咱们林区这片林子保护好、利用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朴实无华的话语满满的都是曹盛国对生态保护事业的热爱,承载着一代代规划院工作人员埋头苦干、顽强奋进的精神特质。
  2019年,规划院首次承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打破了规划院只进行一类、二类调查及林地、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专项调查的局限,掀开了草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崭新一页。
  “对面积1平方公里的1700块样地内的草地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等项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植物样本采集,为区域内载畜量、生态价值等评估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沈良伟与20多名同事组成了10个调查小组,奔赴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由于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跨度2年,共用时三个半月圆满完成了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出发前10多天购买药物调节身体,防止在工作重现高原缺氧。”充沛的准备工作,让首次进入高原地区的沈良伟和他的同事们,经受住了高原反应的考验。
  “由于地块跨度远,赶路都是靠汽车。”沈良伟回忆道,祁连山地区地势大多高山陡角、悬崖峭壁,汽车经常行驶在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纵深河谷的悬崖路上,每到山坡路段时,车体产生倾斜,后座的同事就会起身,在车内左右横移来调节重心,防止翻车。
  “无人区土质松软,上面一层浮沙,下面就是淤泥,一旦车陷进去就出不来,两台车进出都有很大风险了,而我们还带着帐篷和给养,需三台车进入,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住牛圈,在藏羚羊的粪便上搭建帐篷,捡拾野生牦牛的粪便烧水……在荒芜无际的草原深处,除了条件的艰苦,沈良伟和队友们要承受的更多是深深的孤寂。“在无人区内,队友清晨的一碗泡面,一杯热水,都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
  “森林调查工作是人生中一个难忘和重要的经历,一晃18年的工作中有苦有乐,只有了解“森调”,才能爱上“森调”,爱上这片林子。”2008年孩子出生,正在一类调查的沈良伟在孩子满月后才赶回家中,刚刚做完月子的妻子看见他便哭了;2012年母亲去世,正在绰源林业局开展二类调查的沈良伟,在晚上返回驻地后才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接到电话,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不是个别,这些是大多数森调人的经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代代规划院工作人员始终以服务林业和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为己任,不忘初心使命,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弃的担当,诠释着何为“林业的开路先锋”。(李鹏飞)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