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岭上的绿色守望
———来自绰源森工公司系列报道之一

颜士文与孙忠全坐在老塔房前遥望摩天岭
编者按:
六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浩瀚林海,碧波涌动。红色,旗帜高扬;绿色,青翠欲滴。连日来,林海日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走进绰源森工公司,登瞭望塔、访干部职工、进林间大地,探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各条战线干部职工“以红色引领绿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推出3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佳佳 包文君 张春艳 朱容颉 见习记者 张玎 通讯员 杨威 初尧
摩天岭,以突兀森郁、怪石嶙峋、地势险峻且雷击高发而著称,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绰源生态功能区31万多公顷面积内最高山峰,防火瞭望塔就坐落在其海拔至高点1456米的主峰上,极目远眺,大兴安岭南麓风光尽收眼底。
摩天岭,是树木的海洋、动物的天堂,唯一不适合人的居住。但1983年,摩天岭上擎起了一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一代代瞭望员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不惜用生命守护绿色林海,用宝贵青春默默地坚守,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奋力书写绿色篇章。
建党百年之际,林区春季防火期结束前夕,林海日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跟随曾连续20年守护摩天岭的瞭望员颜士文一起,重走瞭望塔之路,重温密林深处或温情、或惊险、或寂寞、或无言的过往,感悟摩天岭上代代守望者的初心和使命。
山高林密绿正浓,云销雨霁百花香,一段动人的绿色守望故事就此展开。
放得下的望远镜 断不了的山林情
一双布胶鞋,墨绿色的工作服里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翻领衬衣,别在上衣左边口袋上红金色的党徽光彩夺目。初见颜士文时,他的手里提着一个红色小布袋,黝黑的皮肤下,一双笑眼眯成一条缝,越发凸显得整齐的牙齿白又亮。
退休后的颜士文,被选举为绰源镇绰强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内42名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小布袋里装着为迎接“七一”党支部即将开展活动的复印文件。听说记者一行要登瞭望塔,颜士文二话没说随车出发。因为,重走摩天岭瞭望塔,是颜士文每年都未曾间断的事儿。
今年是颜士文第一次上塔,第二次上山。平日里,颜士文特别喜欢跑山,对大山的眷恋仿佛融进了骨血里,坚定而执着。如今,69岁的他仍保持着这个习惯。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颜士文跑山不是为了采山野菜,而是要走遍绰源林区内9个有人驻守的瞭望塔,有的是站在摩天岭瞭望塔上能看到的,有的是颜士文听说过的,他将每走过的瞭望塔位置标记在自己的那张林相图上,这样就能准确判断各个瞭望塔位于摩天岭的方位。
记者不禁疑惑,既然已经退休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各个瞭望塔的标记。
颜士文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站在摩天岭瞭望塔监测时,如发现绰源生态功能区42林班内有烟点,他需要通过罗盘和望远镜确定林班内从摩天岭方位测算出的烟点经纬度,并第一时间与尖山子、1448瞭望塔同时向烟点三方定位,以打对角线形式精准确定火情发生的经纬度,为火情扑救提供准确位置。
“一杠差百里,确定火情位置往往需要2个、甚至3个瞭望塔共同核准,在望塔工作必须有责任心。”颜士文说。火情方位一旦报告错了,扑火队伍挨累是小事儿,造成森林火灾是大事儿。颜士文决不允许,也从未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据统计,颜士文瞭望20年共发现大大小小火情50多起。每次火情,他都能及时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发出火警,准确报出起火地点、火势、风速、风向。
如今,颜士文仅剩2个瞭望塔还没有走到。今年,他励志要完成这个目标。
放得下的望远镜,断不了山林情。颜士文说,“每年防火期,我个人都得往摩天岭跑两趟,在岭上呆时间长了,始终放不下,有感情。”
颜士文与摩天岭的缘分,要从1968年那个夏天说起。摩天岭是雷击高发区,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一位名叫杨耕善的森林武警战士在摩天岭上值班时被雷击倒不幸殉职,永远长眠于绰源林区莽莽群山中。从此,摩天岭瞭望塔摩天岭时隔24年无人值守。90年代,摩天岭瞭望塔逐渐交由当时的绰源林业局(今:绰源森工公司)属地管理。
杨耕善烈士壮烈牺牲的消息众所周知,时任绰源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负责人在选派人员到摩天岭瞭望塔时屡屡碰壁。有的人甚至表示,宁可丢了工作,也坚决不去摩天岭。
1992年,当找到正在苏格河林场做护林工作的颜士文时,他并没有推脱。
上世纪80年代,红花尔基发生了一场重大雷电火,火势迅速蔓延到绰源生态功能区内,颜士文作为林业局第二批扑火队员在山上整整打了6天火,看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被烧成了黑树干,颜士文满是心疼。那时,他就在心中想,要是在高山上有个瞭望员,提前看到火情,损失就不能这么大了。
或许是从那一刻,一颗高山瞭望护林海的种子就在颜士文心中生根发芽了。
由于没有人愿意到摩天岭工作,颜士文只能支身一人前往,成为了摩天岭瞭望塔第二任守护者。那一年,颜士文40岁,这一坚持就是整整20年。20年的酸甜苦辣,20年的倾情付出,背后的心酸只有颜士文自己知道。
颜士文清晰的记得,1983年建造的摩天岭瞭望塔是木刻楞结构的2层房,一层住人,二层用于瞭望监测。单薄的木板房,外面刮风,屋体摇摇欲坠,发出“呜呜”的叫声,恐惧直袭人心。无奈,颜士文自己带帐篷住在平台上,又因山上纬度高、海拔低,几次还没等秋季防火期结束,山上就下起了大雪,把帐篷连带颜士文压在厚厚的大雪内。
被雷击,颜士文没有退缩;被熊瞎子、猞猁等野兽侵袭,颜士文不怕; 没有自来水,靠往返山上山下背水和接雨水、化雪水,颜士文能克服;最难耐的是山上没有信号,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的孤寂。
就这样,颜士文守着大山,大山陪伴着颜士文,彼此成为了最坚实的依靠。
每天清晨起床,颜士文先在塔上判断风力,观察天气状况,监测四周是否有烟带,如发现其呈条状,白天就要特别关注是否形成烟柱,如果不是,就可判断为大气。每天10时、12时、13时30分、15时4次定时向防火办(今:防火应急事务处)汇报瞭望情况,随时发现火情,随时报。
也许是长期森林监测、登高爬山的缘故,颜士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尽管70岁的他除了耳朵有些背外,眼睛也不花,身体很是结实。
颜士文不禁感叹道,“现在想想也挺好,干啥都是一辈子,虽然苦了些,但党和国家、各级组织给了我不少荣誉,我很满足。”
多年来,颜士文先后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兴安脊梁”奖章等。
生根沃土不留名,兢兢业业传帮带。颜士文将一项项荣誉深埋心中,每每防火期前夕,他义务为绰源森林防火瞭望员们讲解罗盘仪的使用、地图识别、利用经纬度定位等技术,用他娴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瞭望经验,给年轻的瞭望员们提供帮助。
平时,颜士文也会把摩天岭上的故事讲给他的孩子和孙辈们听,将一颗颗爱林护绿的种子播撒在新一代务林人心中……
你挑水来我浇园
中午12时,汽车从绰源镇区出发,一路沿着坑坑洼洼的乌塔公路向南,用时尽2个小时,先后经过苏格河林场、松树沟、姚房沟直至摩天岭峰底。
摩天岭山峰陡峭,从峰底向上建有6.2公里的防火公路。由于坡度过于陡峭,盘山公路接近峰顶部分完全按“之”字型曲线设计,形成连续的9个“肘型”弯,攀越起来极富惊险与刺激性。到达峰顶,坡度更加陡峭,人、车均无法攀越。
1994年,绰源森工公司顺着摩天岭峰底向峰顶70度左右的山峰上,建了一条436级台阶的木制天梯,天梯的一边有一条细细的铁链,仅供人抓握。
近年来,绰源森工公司对摩天岭峰顶盘山道进行修缮,在天气较好、没有雨雪的情况下,越野车可以开到峰顶。但大多数情况下,瞭望员往来摩天岭峰顶仍需攀爬天梯。
塔上,一对名叫孙忠全、刘坤的夫妇守护在摩天岭,至今已有3年了。
站在峰底遥望细长、陡立的天梯,记者问向颜士文,“颜师傅,您能爬上去吗”。
颜士文笑着说:“没问题,现在爬天梯,中间得喘口气,年轻时背50斤水、大米一口气上顶都不在话下。”
炙热的阳光下,大家跟在颜士文的身后爬向天梯,第一级台阶由钢铁条支撑悬空于崖上,极窄的木制台阶钳在钢条内,无法全部容纳一双36码的鞋,每上一级台阶就离地面越高,最后不得手脚并用,以保证身体平衡。记者细数了下,悬空台阶共128级。
颜士文边爬边介绍,指着山上天梯左边的一棵大树告诉记者,木材生产期间,为了绰源林区无线电转播信号畅通,冬天也要登向齐腰深雪的摩天岭,一次爬行过程中,没抓住锁链滑落下来,就是那棵树把自己救了,看它长的又粗又壮了。接着,颜士文指了指天梯右边的雷击木的树根说,这棵树是自己在塔上驻守时被雷击的,没长成大树,可惜了。一会儿又向记者介绍山上的各类山野菜,这是在山上生活的宝贵食材。
在颜士文眼里,摩天岭就是自己的家,这里的每一棵树木犹如孩子一般,是他看着长大的,如数家珍,心里有说不完的情愫。
…… ……
不到半个小时,爬至摩天岭峰顶,又走上一小段山坡,一个红白相间的房子映入眼帘,五颜六色的防火旗插在山路两旁迎风飘扬。房前,风力灭火机、二号工具、灭火器、铁锹等防扑火器具整齐的摆放在木架上,架上有两块牌子,分别写道:烟头火最危险;发展林业、防火第一。
不远处,一个银白色、高耸的防火瞭望塔屹立于群山之巅。
“辛苦了颜师傅,这一道爬上来,累坏了吧。”
“你们才最辛苦。”
“颜叔,看您身体还这么好,我们真高兴”…… ……
孙忠全、刘坤夫妇迎上前,与颜士文握手,热情交谈着。颜士文的眼睛笑得又眯成了一条缝。
颜士文说:“孙忠全这小伙子不错,业务强,有责任心,摩天岭瞭望塔有他守着,我放心!”
孙忠全出生于绰源林区,从小就喜欢爬山,和大多数林二代一样,对森林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从27岁开始从事森林瞭望工作,至今已有21年瞭望经历。平时,孙忠全最大爱好就是研究山形地貌,2016年,调转摩天岭瞭望塔工作。那时绰源林区瞭望塔采取每隔1年、2名瞭望员进行轮岗。
直至2018年,摩天岭成立夫妻瞭望塔。于是,夫妻二人开始了摩天岭瞭望塔的绿色守望。
孙忠全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员,就得有责任心,绝不能不能晚报、漏报、误报。
多年来,孙忠全驻守摩天岭上准确上报火情共7起。特别是在防火紧要期,孙忠全几乎全天守在瞭望塔上,累了就到瞭望塔上的小塔房里歇歇脚,就连吃饭都由妻子送到塔房上,透过窗户瞭望,时刻紧绷森林防火这根弦。
妻子刘坤则在塔下的房内,时刻关注防火办的来电,并负责塔房内外卫生。
塔上工作责任重大,生活条件艰苦有限。夫妻俩就在房前开辟一块小园子,种葱、土豆、香菜等,圈养鸡和鸭,夫妻俩笑称是“你挑水来我浇园”。但由于摩天岭地势高,无法钻井,饮用水仍需人力到峰底河流里背水。此前,杨耕善背过、颜士文背过,如今孙忠全夫妻俩还在背。
为了不耽误早8点森林防火信息会晤,夫妻俩每天早上5点起床,将空塑料桶装到缝纫机杂制的呢绒丝带背包里,沿着天梯向下,骑着藏在峰底的摩托车再到取水点,回来后,藏好摩托车,再背水上天梯。往返一次,就要2个多小时。
丈夫孙忠全一次能背35斤左右的水,妻子刘坤能背15斤左右的水。这些水,仅够夫妻俩一天的生活用水,而洗衣、擦地都是用储存的雨水和融化的雪水。
“刚上摩天岭时空手爬都害怕,身上被蜱虫咬的伤口,一到下雨阴天就痒痒,吃饭饮水极不方便,多少次都想放弃了。”刘坤坦言道,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觉得这个年龄能做些有意义的事儿,挺值!
孙忠全夫妻相伴,在摩天岭瞭望的日子虽说少了孤寂。可是,野兽的侵袭常常困扰着夫妻二人。孙忠全拿出储存在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与记者说着熊瞎子撕碎摩托车后座、偷吃藏在雪地里的荤油、在房前屋后留下硕大的熊掌印,猞猁造访瞭望塔的事儿。
孙忠全回忆说:“去年秋防,一个熊瞎子领着2个小熊瞎子,就在房后绕,给我吓得抱着小斧子在炕上坐半宿,我们都没敢睡觉。”
颜士文深知瞭望塔上的苦与难,很是理解夫妻二人。颜士文骑的第一个重庆嘉陵牌摩托就是在取水时被熊瞎子拍碎油箱报废的。几次熊瞎子来到窗下,颜士文都从厨房后窗户跑到瞭望塔上,才脱离危险。
“每年我都惦记着想上来看看,摩天岭瞭望塔是咱全局的‘眼睛’,一刻不得疏忽大意啊。”颜士文一遍遍嘱咐道,并提醒孙忠全夫妇每次出门前一定把门打开个缝隙,确保安全再出去。
孙忠全望着眼前连绵不绝的绿色林海,坚定地对颜士文说:“放心吧,我们不会辜负您老的信任!”
因为爱 所以爱
“224、224,一切正常。”“224,收到,再会。”
下午15时,孙忠全用手持数字对讲机准时与绰源森工公司防火办会晤。随后,他在瞭望监测记录本上,写下:全天瞭望、一切正常。
时代在变,摩天岭瞭望塔的通讯设施得到逐步完善,也从侧面折射出绰源林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为。
1983年,摩天岭瞭望塔通讯设备采用手摇式磁石电话,只能一对一进行通话。
1987年,通讯设备更换成单边带电台,这时可以多个设备进行通讯,解决了通讯的单一性。
2002年,摩天岭瞭望塔拆掉木刻楞瞭望塔,改建20米铁塔,通讯设备更换为超短波中继台720,提高了通讯质量和便携性。
颜士文从木刻楞二层瞭望屋,搬到新建的30多平的板夹泥平房内,有了休息、办公和生活区。
2004年,通讯设备更换为超短波中继台(海能达980),极大提高了通讯覆盖面和通讯质量。
2016年,绰源森工公司在颜士文生活工作的塔房前,新盖了的砖木结构的塔房。从此,孙忠全这一代瞭望员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8年,摩天岭瞭望塔实现了4G网络覆盖,解决了对外沟通联系。也是在这一年,孙忠全夫妻实现了用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
今年,通讯设备更换为数字中继,手持数字对讲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话清淅度,覆盖率达到了90%,摩天岭瞭望塔实现了通讯快捷、准确与灵活性。
摩天岭夫妻瞭望塔在孙忠全、刘坤二人的打理下,塔房干净、整洁、有序。60多平方米的站房十分保暖,还有一台16英寸靠太阳能供电的小彩电,摩天岭瞭望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昔日有了天壤之别。
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绰源森工公司党委立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各防火瞭望塔送去小冰箱、保温杯、整容镜等生活用品,切实解决了夫妻俩食品保鲜和冷藏等问题。
采访中,记者偶遇绰源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主任张伟、瞭望股股长刘希如一行,给夫妻二人送来蔬菜和水果给养。
张伟告诉记者,绰源生态功能区共有16个防火瞭望塔,其中有人值守9个,每个塔上2个人,7个防火瞭望塔靠森林眼监控,摩天岭瞭望塔位于绰源林区最高峰,瞭望监测任务也最为繁重,他们想通过走访,及时解了各塔瞭望员们的困难和需要。
穿过砖木结构的塔房后门,就是颜士文曾20年驻守摩天岭瞭望塔的老塔房。如今,老塔房仍保留着原貌,被孙忠全夫妻二人用作储物间。颜士文每次来到摩天岭,都要到老塔房坐一会,看一看。
对此,刘希如深有体会。2004年,刘希如被选派到摩天岭瞭望塔,跟颜士文一起在摩天岭工作生活了尽2年的时间,学习森林防火监测,后被相继调往其他瞭望塔驻守。
如今,刘希如的姐姐刘坤、姐夫孙忠全毅然选择驻守摩天岭防火瞭望塔,刘家姐弟接续护林、摩天岭夫妻瞭望塔的故事,成为了绰源干部职工称赞的佳话。
刘希如见到颜士文很亲,总有说不完的话,二人一起重回老塔房,边看边回忆着,往事一幕幕如电影般重现眼前。
颜士文指着后屋的火炕说,“那时,我爷俩就挤在这个小炕上,屋外刮大风,屋里刮小风,我俩用塑料布把四周围了起来。板制材料用的多,就怕走火,等到炉火把屋子熏暖了就立马停火。”
刘希如难为情地说,“颜叔心疼我,总是把炕头热乎的那边让给我睡。”
“希如这孩子聪明,教他看林相图、识别风向、报经纬度,一教就会,还特认真。”颜士文一边点头,一边说着。
刘希如笑呵呵的说,“是颜叔专业强、有耐心,教的好。”
…… ……
退休前,颜士文相继带了6个和刘希如一样的徒弟,他将自己毕生宝贵的森林防火监测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徒弟们又被分到绰源林区各个瞭望塔,守护着这片绿色林海。
老塔房的一桌、一椅、一木都镌刻着颜士文的瞭望印记,也承载着颜士文对摩天岭瞭望塔割舍不断的牵挂。
在一片被熏黑和挂满灰尘的墙上,一串铅笔字格外引人注意。上面写着:党的93岁生日,人民万岁!那是2014年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颜士文重回摩天岭老塔房时留下的。
夕阳西下,灿烂的余晖笼罩着葱郁、神秘的摩天岭,告别了孙忠全夫妻。返程路上,颜士文沉默了。
颜士文若有所思的说:“咱们走了,把他俩留在塔上,我的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他俩肯定也是这种感觉……”
在无声中远望,在寂寞中坚守,这或许就是务林人对绿色的生动诠释吧。
记者手记:听说过摩天岭险峻,未曾抵达的人无法领略它的雄阔; 知道颜士文守望摩天岭,不曾走近他内心的人无法理解他的执着。走上高高的摩天岭,聆听摩天岭上一代代守望者的故事,我深深地被一种力量感动着、鼓舞着、激励着。正如《祖国不会忘记》 那首歌词中写道: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在茫茫的群山里,“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绿色守望者们,默默奉献的就是他们!你看,一个又一个“颜士文”在红色引领中,正在接续创造绿色奇迹,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