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曹文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记者 张淳源 通讯员 何康红
他务林四十载,为林区森林调查、资源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曾多次被森工集团、森工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1999年荣获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称号;他退休不褪色,耄耋之年仍发挥余热。他就是绰尔森工公司原资源管理科科长曹文俭。
在岗尽职责
1962年,曹文俭从扎兰屯林校毕业后来到绰尔森工公司河中林场担任装车队检尺员。“那时的冬季异常寒冷,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常常在工作现场冻得瑟瑟发抖。”曹文俭回忆道,他要一直在现场跟班作业,装一根检一根,每天半夜交班后还要把产量算出来。
“当时采伐、装车、集材、运输……都是靠人力或畜力完成,伐木用弯把锯,人力集材时,工人用绳子拴住木材一头拽着走,大家干起活来浑身是汗,裤子湿半截,就连鞋都是湿的。”曹文俭回忆起当年生产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当时的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物资缺乏,但曹文俭和同事们以苦为乐,工作情绪高涨,人人争当红旗手。1963年3月,曹文俭被公司调入苏格河经营所任技术员,次年10月,他又调入森林调查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先后担任森调队副队长、资源科科长。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森林调查任务繁重,森调队员全年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夏日清晨,曹文俭踏着露水开始工作,太阳升起后,瞎虻、蚊子常把他咬得满身是包;冬天,曹文俭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没膝过腰的积雪中前行,有时遇到雪厚的地方,100米的路程至少要走上半个小时。
从帐篷到移动宿营车,从小杆铺到钢丝床,从罗盘仪到GPS定位仪……随着森调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森调队的工作职能也从过去简单地生产作业、道路修建等调查设计扩展到资源林政管理领域。
为推进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曹文俭结合当时公司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三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林政管理办法》《三类调查设计质量检查、验收管理办法》等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为严格控制“三总量”,他认真执行限额采伐,对各林场的资源消耗采取“一总”“二控”“三有”“四把关”“五不批”的管理办法,实行按采伐限额控制指标审批支付工资制度,对各林场的资源消耗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铁面无私,不贪不占是曹文俭的工作风格。在林政和木材运输管理方面,他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坚持木材统一归口销售和一车一证制度,为企业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
在“天保工程”实施之初,为顺利完成公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区划工作,曹文俭带领森调队职工对各林场的所有林班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公益林、商品林三类区划,对公司40多万公顷生态功能区所有小班进行区划。工期紧、任务重,为按时完成任务,他白天带队上山踏查,晚上和大家一同加班加点整理内业。在他的带领下,保质保量完成了区划任务,并通过微机计算形成了完整的“天保工程”数据库体系,为公司全面实施“天保工程”、进一步提高调查设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退休不褪色
2000年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的曹文俭,又担任公司老科协分会秘书长、关工委副主任。
为探索非林非木项目,在一无经费二无场地的情况下,他与多家单位联系,带领会员试种蔬菜新品种。2007年4月,他从扎兰屯选购6个品种大苗果树进行栽培。那段日子,曹文俭带着20多位会员骑行到公司5公里外的苗圃进行果树栽植,他跟着大家一起挖坑、浇水、植树,最终累得病倒了,但每天仍坚持到植树地进行田间管理。
老科协分会从2008年开始重点发展家庭果园,将果树苗免费提供给职工在自家院落栽培,曹文俭时常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几年过去了,现在家庭果园由当初的3户发展到几十户,多户家庭被命名为盟市“小生态科技示范园”,果树栽植范围也从公司所在地延伸到公司南线的古营河、一支沟、敖尼尔林场。如今家庭果园已有沙果、李子、树莓、沙棘、枸杞等十余个品种。每到收获的季节,果树随风摇曳,花果飘香,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公司生态功能区全胜林场岭脊线30公里处,一片林地内有数不胜数、一米多高的黑色树桩兀立其中。这些树桩被林区人称为“日本桩”,是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掠夺森林资源的罪证。曹文俭提议在这里建立生态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生们讲述林区开发建设历史,讲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让林区的孩子铭记历史。他还经常走上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曹文俭像山巅的一棵樟子松,挺拔坚韧。“工作退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退,为公司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帮助他人中享受快乐,在服务社会中有一份担当,使自己老而不衰,乐在其中。”曹文俭的话语间,无不透露着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