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用实际行动书写时代新答卷———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争创“军企融合示范区”系列报道之四

包文君
2023-07-06
1995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孙勇 郭卫岩 张林静

       当火魔肆虐,他是守护林海的那一个;

       当洪水来袭,他是护在大堤的那一个;

       当群众需要,他是用心用情的那一个;

       当建设林区,他是全力以赴的那一个

       ……

       他,有一个光荣的名字,叫民兵。民兵,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诞生于战火之中,冲锋在危急时刻。走进新时代,民兵“战斗队”的荣光越擦越亮。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8.39%,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大兴安岭这条“东北脊梁”打造得更加“坚不可摧”的重任。

       在这片万木葱茏的绿色林海中,作为全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守护者,内蒙古森工集团带领广大民兵和干部职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筑牢“两个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创建“军企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发挥民兵后备力量作用,在确保北疆生态安全、边境安全稳定、边疆繁荣发展中体现森工担当、做出森工贡献,以实际行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攻坚克难,做守林护绿“排头兵”

       “夏天你们可以穿半截袖,我在塔上得穿大棉袄,一场大雨后,即使是夏天,塔上也是凉风嗖嗖的……”说这话的人名叫唐玉安,是甘河森工公司甘东林场苇河瞭望塔的一名瞭望员。

       1986年,唐玉安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森警兵。1996年,怀着对森林的热爱,唐玉安成为一名护林员。每逢执行扑火任务,唐玉安充分发挥一名老森警兵的经验优势,每次打火都抢在先打头阵,有一次他连续征战8个昼夜,转战3个火场,攻下险段20多处,但他却从没唤苦叫累。

       2014年3月。甘东林场领导班子考虑唐玉安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给他调整了工作岗位,52岁的他由护林员变为瞭望员。从此,一个人、一架望远镜、一个对讲机、一件大棉袄,成了唐玉安瞭望工作的“标配”。

       每到春秋防火戒严期,他早上睁开眼就得上塔,中午同事上塔给他送口热乎饭,一直到晚上他才下塔。遇到大风天气,晚上他睡不着,就打着个手电棒登塔,同事嘲笑他“犟”。他说:“白天看烟、晚间看光。”作为职业的瞭望员,如何判断山火,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套秘诀。他对塔下的山林、道路、河流、雷击点都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说出火点的位置,还能依靠观察到的位置、风向和烟火的情况,预估出火情的大小,为扑火队员的调配提供参考意见。

       昔日部队的战友很多都在大城市发展,大家都不解唐玉安为什么愿意在艰苦的瞭望塔上工作。“我做的就是一名民兵应做的事,看好林子就是我的一份责任,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面对他人的不解,唐玉安坚定地说。

       追青逐绿,层林揽梦。森工集团民兵有着护边员和护林员的双重身份,肩负着护林养林和守边护边的双重使命,每个民兵之家都是“两个屏障”的“前沿阵地”,每个民兵都是“两个屏障”的“前沿哨兵”。林区上百座瞭望塔、近千名瞭望员春夏秋三季24小时值守,他们坚持应急应战首当其冲、管边控边责无旁贷、生态建设勇挑重担、社会建设争当模范,在保护好生态、建设好家园、守卫好北疆中发挥应有作用、体现时代担当。

       向险而行,做抢险救灾“突击队”

       在林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英姿飒爽,刻苦训练,只为在应急救援中能更快速到达救援现场,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快快快,大家一个接一个,注意安全,高坤把你肩上沙袋扔这里,小心小心……”

       克一河森工公司防火办(应急事务处)民兵排排长丁森着急地指挥着队员把沙袋投入到河堤坍塌处。

       时间追溯到2021年6月上旬,克一河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境内多次持续降雨,山洪迅猛下泻、河水暴涨蔓延。兴安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克一河西侧河堤受洪水侵蚀,大约有100米长河堤已经坍塌了6—7米宽,严重威胁着沿河堤修建的公园环路及附近居民区安全,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防汛形势,克一河森工公司立即安排部署,防火办(应急事务处)民兵排全部出动,紧急奔赴河堤投入抗洪抢险。经过全体队员全力以赴、冒雨抢险,当夜11点多洪水险情得到初步控制。

       此次抗洪抢险工作持续作战十余天,民兵排队员顽强果敢、勇于担当,圆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取得全面胜利。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克一河森工公司防火办(应急事务处)民兵排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优秀集体,也是一支承担着公司急、难、险、重、应急保障的红色突击队,在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召之即来,行动迅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兵的责任与担当。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

       民兵,聚之为兵,散之为民。形可以散,但“魂”不能丢。森工集团的扑火队员和基干民兵全年有多半时间处于集中组训、集中住宿的军事化管理状态。森工集团人武部充分发挥森工应急系统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与编兵单位实行共同抓建、分层管理,并依托根河森工公司建成多功能民兵训练基地,配套专业训练场、多媒体网络远程教室等设施,森工集团和人武部利用基地深入开展应急维稳、灾害救援等专攻精练,不断提高民兵训练水平,确保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民兵们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一场场培训、一次次演练变成了民兵们在抢险救灾中冲锋陷阵的勇气和处变不惊的底气。

       奋勇争先,做转型发展“带头人”

       森工集团民兵既有砍柴伐木的“老行家”,也有驾驭工程机械装备的“专业通”,还有操控无人机、卫星遥感等信息装备的“新能手”……阿里河民兵高东义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高东义2010年应征入伍,服役期间多次荣获“训练标兵”“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他享受退役士兵政府安置待遇,被分配到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同期编为阿里河基干民兵,现任阿里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信息网络部主任。

       在林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热潮中,阿里河森工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蓝莓采摘园,小小蓝莓果变成了林业职工的“致富果”。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种植草莓树苗,高东义学会了驾驶新型农用机械,平均每年整地近千亩,有力地支持了森工公司蓝莓产业发展。

       高东义说他很喜欢被同事称作“铁孩子”,因为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民兵,军歌中那句“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他一直铭记于心,并落实在了行动中。

       新时代,森工集团和人武部积极组织民兵投身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使每个民兵都成为文明的使者、致富的种子。不少民兵开办家庭游、农家乐,打造热炕头、大炖菜的民宿网红打卡点;还有的民兵入驻淘宝、抖音等平台,开启网络直播卖山货,带动当地广大群众勤劳致富。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近3年,先后有56人被评为“民兵优秀四会教练员”,28名基干民兵因比武竞赛成绩突出受到表彰奖励,25个民兵家庭被评为“文明示范户”“林区最美家庭”。

       攥指成拳,合力致远。训练场上,他们是尖兵;转型发展,他们是带头人;抢险救灾,他们是突击队;生态建设,他们是主力军……如今,内蒙古森工集团民兵后备力量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时代新答卷,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铁心向党、铁肩担当的钢铁长城和绿色长城。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