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马德林
1998年,我先后被林海日报社和乌尔旗汉林业局党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新闻宣传通讯员”称号,在荣誉的鼓励下,更喜欢看油墨飘香的《林海日报》了。那时候在森调小队看报纸困难,每当林场技术员到小队谈工作,我都求人家回林场给我找些别人看过的旧《林海日报》,让去林场办事的工友带回来。这些《林海日报》可是我的宝贝,数好张数,整齐摆放,压在被褥底下,出外业回来都要检查一遍。发现少了,会和拿走报纸的工友急眼。多数工友支持我,特别是队长更关照我,班前安全教育结束前都要说:“马德林喜欢写新闻,这些报纸是他学习的老师,来得不容易,大家不要偷着拿走他的报纸。”
我把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消息、通讯及专刊精彩文章分门别类,用面粉糨糊粘贴在作废的野账本上。业余时间,有工友想看报纸,我不是吝啬之人,就把厚册子借给他们看。和工友谈读后感,有了许多说不完的话。我把工友讲的趣事记录下来,有不少感人的故事都成了我日后写散文的素材。
我所在的小队有近20人,阅读《林海日报》上刊登的林业大政方针和通讯员写的工作消息、人物榜样事迹,对我们这些常年住帐篷、在深山密林从事森林调查的一线职工促动很大,受教育很深。我身边的工友爱学习爱钻研业务知识的人多了,他们出外业的路上遇见飞龙窝里有待孵化的鸟蛋都绕道走;进出山林的途中遇见树上捆绑的锈迹斑斑的钢丝套子都主动解开,拿回小队挖坑埋掉;有狐狸跑到帐篷前找吃的,队友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火腿肠,大方送给狐狸吃……我根据森调小队工作生活写的《深山有了黑板报》《检查工作进小队不准吃免费餐,要交饭费》等稿件,由队长下山帮我送去宣传部,不久,手写的新闻稿变成铅字在《林海日报》上刊登。大队领导让开车进山为各小队送粮食蔬菜的司机把报纸捎给我,我激动地拿着散发油墨芳香的《林海日报》爱不释手。队长吩咐做饭工友晚饭炒肉,允许工友喝酒为我祝贺。我问队友喜不喜欢《林海日报》,队友们说,受你的影响,喜欢看《林海日报》,上边写的都是咱林区的事,是林业工人的报纸,我们工作的事都给刊登,接地气。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写新闻稿,把咱们务林人怎样爬冰卧雪、克服蚊蠓叮咬、立足岗位作贡献的事迹好好宣传宣传,让咱们的名字也上上报纸,光荣光荣。
由此,我在深山密林的帐篷里,利用晨曦或夜晚的烛光,刻苦学习从《林海日报》裁剪下来的好新闻,并在工作中找新闻素材,我采写的《森调队员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我的文化底子薄,但我知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从不放过去林海日报社培训学习的机会,每次都收获颇丰。
有一次,听林场技术员到小队说,翌日报社编辑老师在局址为通讯员授课,讲怎样写消息、通讯。学习机会难得,我便和队长请假,第二天早上独自一人走了14公里的支线运材公路到干线边的林场,等待回局址的职工通勤车下山。半路上遇见狍子站在路中央没害怕,后来看见一只狐狸吓坏了,以为遇见了森林野狼,忙在路边捡起一根粗木棒子,大声吼着冲向狐狸,见狐狸吓得跑下公路钻进密林,我也没放松警惕。一路狂奔,出汗浸湿了内衣内裤。我坐客车回到林业局,下车直接去宣传部参加培训班学习。当编辑老师得知我起早从山场工队赶回来学习,耽误中午吃饭时间,单独为我补上没听到的授课内容,还鼓励我多写多练。
有编辑老师的鼓励,让我从“白丁”成长为老通讯员。2023年迎来《林海日报》创刊70周年,我会笔耕不辍,书写《林海日报》油墨芳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