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马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经历了岁月的更迭后,我与“文墨先生”相识相知近30年了。《林海日报》,就是那位引领我迈进文学殿堂的“文墨先生”。
我从识字开始就特别喜欢看有文字的纸张。亲戚、邻居家的小画书、杂志,甚至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语文课本我都看了个遍。偶然我发现了一处看报纸的地方,那就是我小学同学的家。她父亲在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工作,拿回家的报纸都分门别类地放在一个大柜子里。我总去她家玩,但更多的时间还是读报,特别是《林海日报》“映山红”版,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深吸引着我,偶遇一些好的文章,便特意摘抄下来。从那以后,《林海日报》便成了我成长路上的“文墨先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喜欢读《林海日报》,她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带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每当夜幕降临,月光跌落在窗台,散落在手中的《林海日报》,在月光的映照下,我时而抿嘴偷笑,时而闭眼沉思,我和《林海日报》的故事不时浮现在眼前。
翻开1998年的日记本,在我从《林海日报》摘抄的一首诗的下面附有这样一段话:“这首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这首诗的前两句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引人遐想。”这段对诗歌的点评足以可见我对《林海日报》的喜爱。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到根河森工公司党委宣传部工作,与《林海日报》的联系更加紧密。《林海日报》几代报人以思想为笔、激情作墨,忠实记录林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张墨香四溢的报纸于基层是业务工作的“导航灯”、工作经验的“聚宝盆”、提高职工素质的“大熔炉”、展示职工风采的“大舞台”。
2021年年末,我调入库都尔森工公司党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一名通讯员,每天阅读《林海日报》已成为我的工作内容之一。我仔细研读每一期的《林海日报》,学习新闻写作和采访技巧,还把《林海日报》上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2022年2月份,我写了一篇关于党建方面的稿件,当天报社的编辑老师就联系我,让我把几个小细节再核实一下,我修改好之后,没想到第二天就见报了。从此,我走上了新闻宣传之路,开始撰写新闻稿件,成为一名新闻人。
2022年7月份,我到林海日报社实习了一周,每天跟着编辑老师学习修改新闻稿件和策划版面。在我看来,《林海日报》看似轻薄的几页纸,凝结着编辑记者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林海日报》的品牌。也正是这种精耕细作的精神,拉近了她与读者的距离。
尽管网络时代加快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步伐,但我始终坚持阅读《林海日报》,也言传身教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能够与孩子一起品读《林海日报》,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和尊重。纸媒是网络文字所替代不了的,它有触感、有味道,还有带着泛黄了的时间记忆的纸张。
70年弹指一挥间,《林海日报》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新时代,我们要跑,也要沉淀;要速度,更要传承。《林海日报》给我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已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坚信,《林海日报》通过融合发展一定会越办越好,也愿我和《林海日报》———我的“文墨先生”继续守望相伴、风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