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张树涛
1994年7月,我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林区工作。当时住在阿里河林业局的单身宿舍,在宿舍里读书看报是我的乐趣。现在的《林海日报》那时叫《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我对林区知之甚少,《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成了我了解林区生产生活的窗口。
我时常拿起报纸读些散文,感叹其中苦与乐的魅力,内心的褶皱悄然被抚平。1995年6月,我冒失地邮寄了第一篇散文———《小路》,没想到两周后见报了。内心的澎湃无以言表,心里像揉进了蜂蜜,至今我还保存着那张带有复写纸痕迹的文稿。很快,在我初次去牙克石出差时,结识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编辑老师。他们没有因为彼此陌生而降低对我的要求,或许这就是文友吧。他们的话语留有颜面但切中我的弊端,敦促我在创作中求进求全、阔步前行,让我对“创作”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后来我由单身步入婚姻殿堂,与《林海日报》更加亲密。在与妻子结婚前的相处中,我写了《古井》《自己做饭》等散文,用自强自立打点单身生活;结婚后我又写了《做家务换和平》《回家》等散文,用家务和陪同她回家弥补因忙于工作对妻子的愧疚;女儿出生后我写下《小女妞妞》《平安是福》等散文,在疼爱孩子、照顾妻子的生活中,希望我们三口之家平安幸福。出外业时捕捉同事们每天行走十数公里疲惫的身影,赴俄采摘穗条时全程记录大家的心酸……此时,《林海日报》就是我倾吐心声的“知心朋友”,向她讲述发生在我身边的感人故事。
在我的人生中,《林海日报》就像一轮明月、一杯香茶,她教会了我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多了几份分析力、思辨力、评价力,并乐此不疲,让我的脑不锈、笔不拙,思路敏捷,在“大文章”与“小豆腐块”中体会着无尽乐趣,心头也浮起满满的充实感。
岁月如梭,《林海日报》已70周岁了,却无法割舍我与她的这份情缘。如今再次翻阅《林海日报》,我的心依然激动不已。我的作品和名字变成一个个铅字永远留在了这份报纸上,这里有我的观察与思考,有我的努力和汗水,更有《林海日报》编辑们对我的真诚和帮助。《林海日报》助我成长和进步,给我精神和力量,伴我走过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我真诚祝愿《林海日报》继续御风前行,办出林业行业报响当当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