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路远心近 纸短情长

唐永朋
2023-03-01
1885

       ■戴艳杰

       2023年,《林海日报》已历经70载春华秋实。作为一名读者和通讯员,我与她相遇相识已有30余年了。

       在这个温暖的春日,我翻阅着珍藏的几大本发黄的剪报册,沉浸在流逝的岁月中,心里满溢着一份久违的感动。

       我剪贴的《林海日报》文章,是从名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时开始的,大部分是文艺作品,其中以诗歌、散文居多,每一篇文艺作品都凝结着编辑的心血,温暖着每一位读者。我从中学开始品读《林海日报》上的文学作品,那些文章犹如林间松香,浸润着我枯燥的学习生活,也给了我最初的灵感。那个时候,我写下了第一首诗歌、第一篇散文,也撰写了第一个接近于小说的文章。

       考上中专后,在异地求学的4年里,每周都能收到母亲单独裁下来的《林海日报》副刊“映山红”版寄给我。那时我经常坐在学校的图书馆,悠闲阅读带有森林气息的文学作品,涵养着我爱乡爱土的情怀。中专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林区工作,开始给《林海日报》投稿。不久,我的散文《永远走不出故乡那片森林》在《林海日报》副刊发表。在收到样刊的同时,我接到编辑老师打来的电话,说读到我的文章,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刚走出校门,热爱家乡,有热情、有激情,难得的是文笔优美,语句流畅,感情真挚……那位编辑老师说了很多,鼓励我坚持创作,提高写作水平,那份喜悦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

       第一次在《林海日报》发表的新闻稿件,是一篇百余字的消息。那时我在库都尔森工公司党委办公室负责内部信息工作,按照工作要求,要把为患病职工捐款活动内容在信息简报上刊登,这篇消息后被《林海日报》采用。我由此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参加林海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采写新闻稿件。

       如今,我习惯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就打开新送来的《林海日报》,浏览林区新闻,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或在手机上浏览电子版。从最初写文艺作品,到现在做新闻报道,《林海日报》就是我最好的教材,成为我学习工作的良师益友,伴我一路前行,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记得采写一篇库都尔森工公司推进产业发展的报道时,我坐在沙棘基地的地头与栽植沙棘苗木的职工交流,从栽植苗木的技术程序、栽植要领,聊到对这项产业成果的期待。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与务林人面对面交流,才能真切感受到务林人的朴实与可爱。

       《林海日报》引领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无论是作为文学爱好者,还是新闻从业者,我与《林海日报》的距离越来越近,感情也日渐深厚。在这个平台上,我发表了很多诗歌、散文,其中诗歌《把灵魂的灯火点亮》获得林区征文一等奖后,被推荐到自治区职工文联,评为自治区第四届职工文学创作奖。散文《这一片山林》在多篇杂志转载发表,而采写的新闻报道,则带给我更多的热情和动力。

       路远心近,纸短情长。《林海日报》见证了每一位通讯员的进步与成长。作为读者和通讯员,关注《林海日报》,就能了解林区开发建设的历程,感受一代代务林人坚守初心,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携手并进、共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共同谱写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