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苗晓清
时间如白驹过隙,《林海日报》已扎根林区70个春秋。
屈指算来,我与《林海日报》结缘已有20余载。20年来,《林海日报》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张报纸必看、每篇文章必读,已成一种生活习惯。在《林海日报》创刊70年之际,心中充满了感慨。
2002年,我担任绰源林业局党委宣传部部长,从此与《林海日报》结缘。当年,《林海日报》开设了“务林人谈体会”的栏目,我想到了父亲献身林区的种种经历,于是拿起手中的笔,第一篇文章《遥远的怀念》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拿到报社,编辑几乎没怎么动就全文刊发了,手捧着这张充满油墨芳香的报纸着实让我兴奋了很久。这篇文章不仅以点带面地写出了老一代务林人在林区开发建设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是他们50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
接下来,一些较有分量的文章相继在《林海日报》上发表。此后,我的写作热情一路高涨,只要有灵感、有思路,随时就会形成文稿,在这块精神家园我辛勤耕耘、乐此不疲。
《林海日报》培养了我独特的视觉,让我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会了发现与提炼。编辑老师经常说“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好文章,不下基层就找不到好素材”。
一次我们去翠岭林场108工队采访,那天我们的车在厚厚的积雪和怒吼的狂风中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帐篷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竟是工队里唯一的一名女炊事员杨红玉绣了一半的十字绣。在那个外面呼啸着狂风、大雪从门缝不停飘进帐篷的恶劣环境中,这位女工却用双手绣出心中最美丽的图画,这是一种怎样以苦为乐的精神呀!这一夜我失眠了,第二天新闻稿件《绣出最美的图画》送到编辑的手里,这幅画也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素材来源于生动实践,经常和一线工人打交道,目睹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自然就有了灵感,好的新闻作品也就随之出炉。
2010年,我被提职到内蒙古林业工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相关媒体上发表了若干长篇人物和工作通讯,大力宣传了林区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情怀,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务林人的风采。这些成绩都源于《林海日报》。70年来,《林海日报》培养了一批批新闻工作者,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林海日报》让我走进深山,爱上了这片沃土;《林海日报》让我拿起笔,发自内心地颂扬辛勤的务林人。我在《林海日报》这片精神家园里耕耘,从写作中寻到了快乐、找到了自我。
脚下的绿水青山是前辈开发建设出来的,是后辈接力创造出来的,是通过《林海日报》这个窗口一点一滴展现出来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退休后,我不受时空限制,一机在手随时随地浏览《林海日报》,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莫大的惊喜和自豪。不知不觉中关爱家乡、推介家乡成了我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