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刘继阳
我与《林海日报》的感情,要从11年前说起。2012年7月我参加工作,在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伊斯哈气林场做政工干事,开始接触林区新闻,也得知了《林海日报》。
2012年,公司党委宣传部对林场宣传思想进行年终考核,林场的外宣任务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成为主要扣分项。怎样才能在《林海日报》发表文章?2013年6月,我被安排到公司党委宣传部调训,这可是与林海日报社对接的部门。“好好学习,完成单位外宣稿件数量”是我第一想法,也是林场领导交给我的任务。
到公司党委宣传部报到后,当时的记者站站长孔越安排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新闻采访。为了提升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她为我讲解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并把几本《林海日报》剪贴本找出来让我学习,讲解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从中挖掘写作灵感。看报纸是我调训每天必做的事情,报纸成为我入门的“老师”。后期我主动承担制作公司在《林海日报》所刊发稿件剪贴本的任务。每天忙完手里的工作,边看边剪报纸,把每一期报纸上报道大杨树的稿件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并标注版面、发表时间、作者。看到好的文章,或标题新颖的,我都会仔细阅读,与同事讨论,尝试着写稿。7月,我人生的第一篇通讯稿在《林海日报》发表,当时我别提有多开心了。
因林场工作需要,调训期提前结束了,我刚刚燃起的写稿热情也被浇灭了,写稿也陷入了死胡同。我不是有才气的人,从来没有过文思横溢、运笔如飞的痛快感,经常是脑子里想到却写不出来。在电脑前一坐一小时,边写边否定、反复修改依然不理想,期间也向公司记者站投过稿件,但由于稿件质量不高、题材不新颖,都没有被采用。后来与记者站的同事沟通,他们让我拍一些新闻照片,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要内容写明白,然后交到记者站,果然很快就有图片见报了。渐渐地,我发现写稿没有那么困难了。2018年,我被公司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2021年,我调到公司宣传部工作,承担新闻宣传工作,更多地接触到《林海日报》,成为《林海日报》的忠实读者和通讯员。2022年,我可以独立给报社编辑投稿,还记得第一次向编辑传稿,看到编辑们第一时间接收稿件,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描述。我们素未谋面,却好像神交已久。有的稿件写得匆忙,文笔较粗糙,编辑总会耐心地指导我从什么角度改,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很是令人满意。
从“门外汉”到摸到一点“小门道”,《林海日报》这个平台促我成长,让我对写作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我的新闻写作热情被激发,发了第一篇,便有了第二篇、第三篇……激励我勤奋笔耕。作为新闻工作者,奔现场、拍摄、对接、发稿,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与累。最具挑战的就是时政新闻,会议开完必须及时跟进、调研结束及时向报社投稿,利用一切休息时间赶稿,常常感到有压力,渐渐也适应了。公司新闻宣传实行包片制,我负责8个基层单位的新闻宣传任务,对基层单位鲜活的新闻,无论路途多远,都克服困难去采写。对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更是不敢拖延。基层通讯员传到我这儿的新闻稿件,我会花上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润色。
《林海日报》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集生态性、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企业报。唯愿《林海日报》越来越好,与广大务林人一起成长、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