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毛虎壮
30多年前,我在吉文林业局贮木场工作,与夹钩、肩杠为伍。图书阅览室成了我安放心灵的绝佳之地,在此结识了《林海日报》。
我认真阅读《林海日报》刊发的稿件,了解报纸的办报风格,学习新闻写作方法,把一些好的标题和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还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我,《林海日报》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报刊上的文章写的就是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我也悄悄地写着,想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变成铅字的愿望愈加强烈。
1989年夏季,《林海日报》举办了“社会主义好”有奖征文。正巧孤寡老人吴淑珍找到我,希望我宣传下粮店工作人员多年帮助她的事迹。稿件写好、修改、核实后,我满怀期待地邮到报社。接下来几天,忙碌的工作让我几乎忘记了这件事。忽然有一天,运输段组员阮传胜手舞足蹈地摇晃着一份报纸:“虎壮的文章上《林海日报》了。”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我的稿件竟然被采用了!我一遍一遍地读着,那份欣喜让我恨不得与所有人分享,但又强装低调,压着心头的喜悦,任由组员们把《林海日报》一遍遍传阅。后来,这篇稿件还获得了征文二等奖。从此,我便走上了新闻宣传之路。
20多岁的我每天放下夹钩、肩杠,不顾腰酸腿疼,点灯熬夜地描写生产场景,品尝着稿子变成铅字的喜悦。单位领导多次激励、鞭策我,为我提供新闻线索和锻炼的机会。1992年,我被派往报社学习,一周时间发表了8篇新闻作品。1994年3月,我被借调到吉文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工作。9个月时间,我在《林海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120篇(幅)。当时我每月的工资仅有72.25元,扣除房费还剩58.25元,但每月稿费就有100元左右,让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那段时期,我紧张忙碌又快乐着,每天最喜欢看到邮差的身影。当时《林海日报》属于自办发行,邮差不负责送到林业局,宣传部派人每周到车站取一两次。我骑着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后座搭着一个向邮局要的麻袋般大小的白色信件袋,算准时间早早去邮局等邮差。等邮差来后麻利的把全局的《林海日报》塞进信件袋,兴高采烈地推回单位收发室。怀着期待的心情,快速拆封,分发到各科室和基层单位,然后焦急地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名字。
借着文字的翅膀,我的人生因为《林海日报》而有了别样的航向。1999年1月1日,我正式调入林业局党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2000年,我被提拔为记者站站长,随后又成为林区唯一的“知青副部长”。
回首我从事新闻写作的几十年,《林海日报》是我从事新闻写作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在我人生最美的年华与《林海日报》相遇,并和这份报纸朝夕相处,凝结成一世情缘。
70年来,林海日报社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从传统的纸媒逐渐向全媒体转型,传播渠道日益多元。采写内容也通过报纸、网络、视频号、客户端全方位、立体化进行报道。《林海日报》的成长凝结着几代林海报人的心血与汗水。
现在,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绿网浏览网站内容,阅读每期的《林海日报》数字报,已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30多年来,我把自己当成了林海日报社的一分子,我的心与《林海日报》紧紧贴在一起。
假如我是一叶小舟,《林海日报》就是让我涌起层层浪花的风帆;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林海日报》就是我深深扎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