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林三代”的新闻传承

唐永朋
2023-03-17
1882

       ■付岩

       提起我与《林海日报》的缘分,要从我爷爷说起。爷爷二十几岁只身来到林区参加开发建设,当时没有电视机,爷爷也没有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的方法主要靠读书看报。

       爷爷酷爱写作,调到阿里河林业局贮木场工作后,安排担任新闻通讯员。他刚开始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但是没有放弃学习和磨炼,无论是忙于冬季作业,还是身处夏季炎热的造林现地,爷爷始终不忘积累素材,挖掘新闻线索,还抓住一切机会与报社编辑沟通交流探讨。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他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要领,发表了《阿里河林业局贮木场超额完成装卸归装生产任务》《阿里河林业局贮木场三十年未发生火灾》等稿件,受到了阿里河林业局和报社的褒奖。

       我小的时候就在爷爷的书报堆里读过《林海日报》,那时候懵懵懂懂,很多字还没有认全,只是爱看图片。那时候我们住的是板夹泥的房子,用过期的报纸封住房顶的空隙,可以加强室内的防寒保暖。顶棚上的一面面报纸,小字看不清,可是“林海日报”四个大字却能看得一清二楚。爷爷常向我讲一些报纸上报道的事情,说一说报纸投稿、编辑、印刷的操作流程,让我对《林海日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01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阿里河森工公司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林三代”。在工作中我经常阅读《林海日报》,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也向我推荐报纸上的好作品,身边的老同事认真写稿、改稿、投稿,还相互交流经验心得。

       2016年,我被安排从事政工工作,写材料和报工作总结成为常态化工作。有一天我偶然看到《林海日报》上登载的《“40年说变化”有奖征文启事》,便向爷爷问起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往事,成文后又经过几次修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指定的电子邮箱投了稿。没想到,这篇我和爷爷共同创作的文章竟然获了奖,报社给我颁发了证书。

       这次投稿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对如何写好一篇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认知。写稿重在发现新闻素材,身边的小事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还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我不断总结经验和弥补不足,多次与报社编辑老师、森工公司党委宣传部的同志学习交流,采写的稿件既有文字新闻,也有图片新闻,2022年我被森工公司党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林海日报》风雨兼程70载,投稿方式从过去的寄信变为现在的网传,报道方式从单纯的纸媒传播转变为报网融合,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掌上阅读”。新技术为《林海日报》插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

       现在的我接过爷爷的接力棒,成为《林海日报》的通讯员。我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地宣传林区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